1.2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启示
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现代汉语的话题及话题结构进行了探讨,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话题的定义、话题的地位、话题的特征及功能,等等。这些都是对话题成分进行的研究。相比较而言,对话题结构的研究则少了很多,主要集中在话题结构的句法分析上,关注的主要问题则是话题是怎样形成的,是经由句法转换而来还是由深层结构直接生成的。在以上几个方面学者们形成了许多的观点,并且在诸多方面至今仍存有争议。
有关话题与话题结构研究,国外文献相当丰富、深入,产生了很多有影响的研究。例如Li和Thompson(1976,1981)把对话题的研究作为对世界语言进行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使得话题研究的意义重大,对后续的话题研究影响深远。当然,国外的这些研究中有不少是华裔学者的成就。国外的研究文献所涉领域也较为宽广,话题研究涉及了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类型学等多种不同视角的探讨。有句法形态的探索,如Bortolussi(2017)、Villalba(2009)等的研究;有从信息结构视角进行的讨论,包括对韵律和句法界面的刻画,如Verhagen(2005)、Samek-Lodovici(2005,2006)、Yamaizumi(2011)、Pan(2016)、Leuckert(2017b)等的研究;有学者如Netz和Kuzar(2006)、Netz et al.(2011b)、Tizón-Couto(2012)、Leuckert(2017a)等从交际互动和语篇功能的层面进行分析;Netz et al.(2011a)、Westbury(2014)则从认知的层面切入,希望能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话题结构进行分析;还有一些学者观察了丰富的跨语言语料,对不同语言中的话题结构进行类型学的探讨,如Leuckert(2017b)、Sze(2015)、Westbury(2016)、Fernandez-Vest和Van Valin(2016)等。在语言学的不同分支领域,都可以看到学者对话题及话题结构的讨论。
在现代汉语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话题研究在句法形态领域较为多产,如C.-T.James Huang(黄正德)(1982)、Zixin Jiang(蒋自新)(1991)、Shuying Shyu(徐淑英)(1995)、Sze-Wing Tang(邓思颖)(1998)、陆烁和潘海华(2014)、刘丹青(2019)、孙成娇(2019)等,在话题结构如何形成、话题句内的句法语义关系刻画以及话题在何种条件下能够得到允准等问题上有深入的探究。从语言学其他视角切入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对话题结构在更大的话语范围内体现出的功能刻画较少。
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笔者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也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第一,现有的研究对话题以及话题结构本身的定义显得混乱。在不同学者的研究中,常常出现对话题界定不清或者不一致的情况。往往大家讨论的并不是同一个问题,却你来我往地进行批评或指责。这样使得话题与话题结构的研究很难理出清晰的思路与成体系的方法。
第二,以往的研究多为话题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话题结构这一更大的单位。有不少学者从句法层面对话题结构进行研究,目的也还是探讨话题的生成、动词的移位、删除及反身化的控制等,因此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将着眼点集中在话题成分上。这样的情况造成文献中对话题结构作为整体而体现出的特征、动因等多方面研究不足,使得我们对话题结构整体认识不够。
第三,目前多数研究将观察的范围局限在话题以及话题结构内部,并没有跳出这个框框,从更大的话语的角度来审视话题结构。这样做造成的结果是大家都将精力花费在研究话题与句内其他部分的语义或句法联系上,并由此在经验的基础上给出很多限定,却忽视了话题结构作为整体与话语之间的关系。尽管国外已有学者对话题结构在话语中体现的特征与功能进行研究,但国内尚未发现有人从这一角度进行系统的观察。
第四,现有研究采用的材料多为重复的、研究者基于语感而自己造的例句,却没有将话题结构置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去观察。笔者阅读文献发现,许多讨论话题与话题结构的论文或著作都免不了引用同样的一些“经典”例句。这些例子得以反复讨论当然很好,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局限。首先我们仔细阅读后会发现实际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句子并不多见,与语言实际使用的情况有一定距离;此外,仅仅研究这些“经典”例句,大大地局限了我们对话题结构的认识。尽管Li和Thompson(1976,1981)提出,从类型学的视角来看,现代汉语是话题凸显型的语言,可是在我们实际使用的语言中,话题结构的数量远远不如常规SV(O)小句频率高,且形式上也与“经典”文献例句有相当差别。这样的研究现状亟须我们从实际的话语语料中去对话题结构进行观察与了解,打破经验主义的常规思路。
第五,现有的话题结构研究从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上都体现出了局限性。从句法角度的研究往往由于找不到合理的、统一的机制进行解释,在分析上采用一些加词、减词或者变化的形式进行,事实上脱离了话题结构本身,而努力将其与常规小句靠拢,对语言使用事实弃之不顾。从语义角度进行的研究则只在话题结构小框架内部进行。还有很多学者从功能的和语用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但是大多只是将着眼点局限在话题的指称信息等方面。虽然也有个别学者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话题结构,但研究的基础却放在英语中的话题结构小句上,并没有对现代汉语话题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这几个角度进行的研究,所用的方法大多是脱离话语本身进行的孤立句研究,缺少对话题结构在语义、语音、形态等方面综合特征的观察,更没有对其在话语中体现的互动性进行了解。
文献中呈现的问题留出了研究的空间,启发了笔者的研究思路。基于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以上几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自己的研究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研究中对话题以及话题结构的概念进行清楚的界定。第二,尊重语言实际,在真实话语中对话题结构进行观察与分析。第三,突破对话题结构内部进行研究的局限,考虑到更大的话语框架,将话题结构与话语中的其他信息相联系,并考虑说话人的角色、意图等对语言使用产生影响的因素。第四,在研究方法上努力做到更全面,从语用角度研究话题结构,尝试进行多模式的观察,不仅仅关注话题结构的语义和句法特征,也综合考虑话语中的互动信息,并将认知的因素考虑进去。
在话题结构研究中做到以上四点具有实际的研究意义。第一,从语言实际使用的过程对话题结构进行观察,有助于准确地把握话题结构的特征、功能。第二,在话语框架中进行研究,可以突破静态的研究范式,体现话语以及语境的动态性。第三,用多模式的方法进行研究,更有利于发掘在话题结构背后存在的认知语用动因,加深对语言使用背后的认知规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