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话题结构

2.2 话题结构

国内外学者对话题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对话题结构进行的研究往往从句法分析入手,探讨话题结构的生成原因。在这方面,形式语言学家们做的工作比较多。他们的研究主要是试图以Chomsky的句法理论解释话题结构,探究话题结构如何生成并如何参与定语从句的形成等句法转换。形式语言学的话题结构研究以C.-T.James Huang(黄正德)(1982)以及Xu和Langendoen(1985)的研究较为有影响力。

C.-T.James Huang(黄正德)(1982)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切入,用移位的办法处理话题结构。主张汉语话题结构与英语的WH疑问结构相类似,是由深层结构中某一位置的成分向前移位形成的,而移位后在原处留下了语迹或者空位。这样的主张遭到许多学者的质疑,尤其在分析汉语中的某些话题结构时,移位说显得力不从心,因为这些话题结构中话题与述题之间并无明显的句法语义制约关系,在建构它们的深层结构时便很难用严格的句法条件进行限制。但仍有不少学者坚持此说,如Shi(1992)提出对于这些话题与述题关系松散的句子,可以通过增补成分、删减成分或句法变化的方法来论证移位的解释力。在笔者看来,为了使句子的分析能够去迎合句法理论的某些要求,而不惜改变句子原来的形式与状态,有削足适履之嫌。

Xu和Langendoen(1985)用了较为复杂的汉语话题结构句式来测试Chomsky句法理论对汉语话题结构的解释力,发现许多话题结构并不符合那些条件,如孤岛条件。徐烈炯和刘丹青(2007:51)继续坚持这样的主张,并提出话题化是由一般化转换生成的,即从词库中选择一些词,按一定的语法结构要求把它们组合成短语,然后把整块短语置入某个位置,与其他成分结合成更大的结构体。

这两种观点分别有各自的支持阵营。这些研究基本都以转换生成语法为研究框架,讨论论元的提升、移位以及空语类等句法操作上的一些问题,更倾向于在句法层面上研究话题,而对话语、语用层面的关注相对较少。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在视角上有了很大拓展。陆烁和潘海华(2014)在分析某些类型的话题结构时,发现用句法移位的思路进行分析面临很多问题,进而提出句中成分的语义和语用关系在话题化的允准中起重要作用。刘丹青(2019)、张林楠(2019)也在研究中提出,话题结构中有关成分的句法语义特点、语句的信息结构特征等对话题的出现及其指称特征都有着影响。因而,话题结构可能无法简单地以形式语义或者句法转换的范式得到解释。孙成娇(2019)利用动态语法对话题结构的多种类型进行分析,将词义、结构和语用之间的互动融入语句结构的解析。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对话题结构的研究不能单单着眼于句法结构本身。

形式语言学角度进行的话题结构研究还有一个缺陷,就是在分析时往往造出一些结构上复杂而难懂的例句,然后在个人语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这些例子与我们在日常的口头或书面交流时会使用的结构差别较大,更像是单纯为了分析结构而拼成的特殊结构,与我们实际使用语言的情况有相当距离。袁毓林(2003)将它们称为“离奇古怪”的例子,进而提出“汉语决不是可以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由此可以看出,在语言研究中脱离语言事实终究是站不住脚的。

本书对话题结构进行的研究,是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对会话进程中话题结构所体现的特征与功能进行观察与总结,也希望能发掘话题结构使用背后的语用认知动因。这样的研究比利用孤立句从结构上探索话题结构的成因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国外的文献中,这一类从实际使用和话语角度开展的研究近年来也较为多见,如Netz和Kuzar(2006)、Leuckert(2017a)等的研究。

Gundel(1983)研究了语言中的话题—述题结构是用哪些特殊语法手段表现的。依据话题与述题在小句中的出现次序,她将话题—述题结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话题成分先于述题部分(话题位于左边),而另一类则正好相反。Gundel(1983)把这两类结构都称为句法话题结构(syntactic-topic construction),进而又把句法话题位于左边的句法话题结构分为左偏置结构与话题化结构。例8中的A、B两句分别是英语中两种结构的例子:

(例8)A Pop music,I like it.(左偏置结构)

B Pop music,I like.(话题化结构)

在这两类话题结构中,话题都与述题中的某个位置相关联。在左偏置结构中,述题部分出现复指话题的语言成分,即话题与述题中的某一论元共指。话题化结构的述题中并无这样的复指成分,通常与话题共指的是空位。英语中出现的话题结构都可以区分为这两类结构。

参照上述做法,依据话题在述题部分有无复指,笔者将现代汉语中话题与述题中某一位置有密切关系的话题结构也分为两种,左偏置结构和话题化结构。下面分别举例:

(例9)这支股票啊,我明天就抛了它。

(例10)这两支股啊,我们老股民都抛了。

例9中的话题是“这支股票”,述题部分中可以找到复指话题的词“它”。这个句子的结构是左偏置结构。例10中的话题是“这两支股”,在述题部分可以与其共指的位置上并没有回指词出现,而是一个空位,即“这两支股啊,我们老股民都抛了Ø。”这个句子的结构笔者称之为话题化结构。

此外,在现代汉语中,有的话题结构小句中,由于话题与述题之间的关联十分松散,话题并不与述题中的某个位置直接相关,也不必要与述题中的动词有任何选择关系,只要述题与话题相“关涉”,句子就可以成立。这种建立在“关涉性”基础上的话题句,据说是汉语句法的一大特点,Chafe(1976)、Li和Thompson(1976)等称之为“汉语式话题句”或“汉语式话题结构”。(石定栩,1998)与以上所提及的左偏置结构与话题化结构的区别在于,在汉语式话题结构中,述题部分往往并没有与话题部分形成共指的论元。如例11在各种文献中经常引用的汉语式话题结构:

(例11)那回大火,幸亏消防队来的早。

(Chao,1968/1979)

赵元任(1968/1979)的分析主张将“那回大火”视为主语,逗号后的成分为主谓短语做谓语。Li和Thompson(1976)持不同的观点,他们强调例11中句首的“那回大火”与其后的“来”没有语义上的选择或配合关系,不能分析为主语,应该理解为全句的话题。类似的句子多得不计其数,石定栩(1998)将它们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都进行了其成为汉语式话题结构的合法性论证。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话题结构,包括了上文所述的这三种结构:左偏置结构、话题化结构以及汉语式话题结构。以下笔者将对本书所用的语料中析出的这三类结构在具体会话进行中的情况进行举例说明,并对其中的一些特征进行归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