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柔性会话控制
将话题结构作为控制话语的一种策略,同样与本书的语料特征密切相关。访谈参与者有着其自身的角色与任务,如主持人的角色使得他/她需要对场上会话的内容以及进程加以引导,调节场上人员与场下观众的互动,并调控嘉宾与观众的情绪,对整个访谈有着全局性的掌控。相比而言,嘉宾的角色使得他们的任务相对轻松,主要任务体现在对会话内容的贡献上,其他诸如调节情绪以及与观众互动等方面都围绕着主要任务展开。由于访谈通常在角色上存在着主、客关系,对会话的主动控制往往是由主持人这一方完成的,因此在访谈会话中主持人一方常常利用某种语言行为对会话进程加以调控。这样的调控往往不是直接的、粗鲁的,而是体现了一种柔性控制。话题结构的使用正是在很多时候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成为说话人对会话进行柔性控制的一种语用策略。
5.2.2.1 回声性互动控制
同样是考虑到会话的特征,笔者认为话题结构在会话中体现了对会话的回声性控制。笔者在这里借用的是Bakhtin理论中“多声”的概念。Bakhtin(1981)认为所有的语篇都具有互文性,都有指涉、回应,没有一句言语是孤立的。语言往往同时指向自身及他人的话语内容。这种多声的概念在会话中不难理解,会话中原本就具有多个参与者,而参与者在会话中发出话语建构内容,同时也是对其他参与者的话语内容以及态度的回应。在这样的多声会话中,说话人有的时候使用话题结构是作为对对方话语的回应,是一种回声性的反映。这种回声除了表示会话合作意图,示意自己在注意、倾听并理解对方的话语之外,还常常带有总结或确认的互动意义,并借此以缓和的方式推进话语的进程。
以下例3、例4是取自会话语料的两个例子:
(例3)
<sp1>:你那时候怎么会...就是失恋呢?既然你爱得这么=..如痴如狂的。
<sp2>:就是,其实就是没有缘分,我觉得人....啊你没有办法..任何一个人和异性你都没法解释说,后来你们俩肯定是他特别不好(嗯),或者你做了什么错事(嗯)。有缘,做多大错事都没事儿,啊都离不开(嗯)。啊有些夫妻一辈子打得很厉害,最终还是相伴到老的。A没有缘分,大家就会找各种原因,啊当时[我×××]
→<sp1>: B[所以]失败的婚姻.人们能够讲特别多的原因。(×××)
<sp2>:啊对,其实..[我不认为有原因]。
<sp3>: [其实没什么原因]。
(U4)[2]
例3取自会话语料U4。在这段会话中,嘉宾sp2在回答主持人sp1提出的问题时对“婚姻中的缘分”阐述自己的观点。sp2的说话特点是语速非常慢,边说边顿,同时与其他两方做眼神与身体姿势的交流,确认自己说话的内容。其间另外两位说话人sp1和sp3频频用“嗯”与点头的方式进行回应,体现了会话的多声性与互文性。在sp2继续阐述她的观点并试图讲述自己的经历时,sp1突然提高了声调从sp2手中抢过了话轮,并用画线部分的汉语式话题结构对sp2的话语进行了总结。这个话题结构小句可以认为是会话中回声的表现。由于嘉宾sp2的话语内容显得比较长,假如另外两位参与者仍然用点头和“嗯”的方式作为回应,任由她继续讲述她的个人经历,这种一方过长的话语会使访谈场面显得松散单调。主持人sp1不失时机地突然抢过话轮,用话题结构的形式对刚才的话语内容进行总结与确认,使得会话进程中双方的互动没有因为一方的话语过长而减弱。
从图5.3可以看出,话题结构小句B“所以失败的婚姻.人们能够讲特别多的原因”与前一小句A“没有缘分,大家就会找各种原因”相比,在音强上有着明显区别。在两个小句音强的对比图上沿着小句A的音强峰值画上一条横线,可以看出小句B的音强要明显强于小句A。话题结构小句B的音强图中,垂直虚线左边的话题部分也比右边的述题部分音强更强,这可能也是话题结构的韵律特征之一。
图5.3 话题小句与前文小句音调强度对比
注:这里是对“没有缘分”与“失败的婚姻”所处小句的音强分析,并不单是这两个短语
此外,笔者观察视频发现,主持人在说出这个小句的同时,还突然伸出左手做出手势,将会话参与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sp1使用话题结构小句的形式,配合比对方更高的音强,以及突然做出的手势,突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核心以及夺过话语权的意图,打乱了sp2原有的节奏,使得访谈的节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非常有效地推动了会话的进程。因此,sp1使用话题结构的形式是出于对话语进行引导与控制,将其作为对对方话语的回声性总结与确认,体现了自己对会话互动以及推进的柔性控制策略。
(例4)
<sp1>:嗯,刘彦斌你甜的时候呢?
<sp2>:96年开始啊,96年那时候..自己开始用钱我觉得.自己给公司交完学费以后,啧我觉得这就..没问没问题了.自己以后。因为那时候中国真正懂股票的人很少,我93年开始做这个东西做得很早,然后96年就开始就碰到牛市嘛.一直到2000年...顺风顺水的..我们[赢利是]
→<sp1>: [四年,][好日子]。
<sp2>: [四年,]做得非常非常好。
(U11)[3]
例4取自会话语料U11。这段会话同样也是嘉宾sp2回答主持人sp1的问题。与前面的例3相反,这段会话中嘉宾sp2说话的特点是语速极快,话语中间停顿极短,使听话人觉得有种紧迫感与压力感,同时不容易理解他的话语内容。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持人sp1没有等嘉宾sp2完成他的话轮,就突然插话打断了他的话语。
我们观察这一段会话的视频信息,发现虽然与例3中的小句不同,说话人并没有突然明显地提高音调打断对方话语,但是,主持人sp1在说出这个话题结构小句时,同样突然将左手举起示意。这种突发的伴随话语的手势起到了很好的吸引注意力的效果,现场的观众以及说话人sp2的注意力都被主持人sp1的话语以及动作吸引。因此,同例3中的话题结构小句一样,例4中sp1的这个话题结构小句也打乱了sp2的节奏,提前结束了他的这一段叙述,但同时却完成了当前的交际意图。因此,sp1采取的策略与例3主持人的策略相似,同样是使用话题结构来组织语言,以回声的形式体现了自己对会话互动以及对会话进程的柔性调控。
从例3、例4中可以做一些总结,说话人选择话题结构小句的形式作为回声性话语,打断对方的话轮,使会话重归自己的控制。首先,对方的话语在某些方面与说话人的期望有异,如话语内容或者话语表达方式等。其次,话题结构能帮助实现这一意图有赖于它自身的特点。如第2章所述,话题结构的话题部分占据较独立的语调单位,话题与无标记的主语相比在音长、音高等方面都更为突出,更容易引起对方的注意,起到打断对方话轮的效果。在内容上,话题部分总是与对方话语直接相关,且往往是对方想表达的核心内容所在,可能是对方话语片段的同义重复,如例3中的“失败的婚姻”是对sp2的“没有缘分”的同义反复,也可能是对对方话语的总结,如例4中的“四年”是对sp2提到的“96年就开始就碰到牛市嘛.一直到2000年”的总结。使用话题结构小句的形式,先提纲挈领地给出核心,与无标记的常规小句相比显得更为直接,相比之下也更有助于说话人实现对会话互动的柔性控制。
除此之外,还可以观察到的特点是,说话人在用话题结构打断对方话语实现对会话的控制时,往往伴随着一些其他方面的特征,如例3中音强的突然明显加重,以及例3、例4中都呈现的伴随手势动作等。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加强了话题部分的凸显效果,更方便了说话人意图的实现。
5.2.2.2 结构控制
除了上述用话题结构作为打断对方话语、争取话语权、实现对话语互动控制的交际策略之外,柔性控制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访谈会话主持人一方以话题结构的形式转换议题,重新开启一个新议题。这与前一章节论述的内容有关,这类话题结构小句目的明确,在会话整体中显示出清晰的结构切分,属于起始话步。其二,与此相对的是,在继续讨论当前议题的维持话步中,访谈主持人一方也常用话题结构的形式组织语句,起到了既与上文联系密切,突出了连贯性,又同时能够就当前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推进谈话深度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中的话题结构小句,比较常见的多为问句,或者在小句末端有着上扬的语调。
(例5)
<sp1>:你想离开农村吗?
<sp2>:嗯..当时.有点,因为我.中间这一段时间.曾经.找过我舅父。我舅父原来是陕西省水利厅的,呃但是我舅父那个人他..做事特别刚正。他包括他自己女儿和自己的儿子他都不照顾。这回希望破灭了,完了.我.这个事情我还跟我还跟我父亲我父亲说,我父亲就给我找了一个职业说是.一个税务局当时找个临时工让我做饭去。我是一场痛哭,我坚决.坚决不做饭。
<sp1>:为什么?
<sp2>:就是说想当工人,想.想搞机械。
<sp1>:当时79年刚刚改革开放,之初,那个时候工人在整个社会上的地位是什么样的?
<sp2>:我当时还没考虑到什么地位,我就觉得.当工人.呃.比农民收入要好,当工人比农民要穿得好,当工人.当时也确实受人们尊敬。因为我小时候喜欢唱歌,我们工人有力量啊,什么移山填海像这个。就是没有唱我们农民有力量,我觉得是这样的。
→<sp1>:那这次考试.结果是什么样的?要不要做什么样的准备?
<sp2>:考试结果出来以后,我和我弟弟.都被录取了。
<sp1>:没有人照顾?
(U6)
(例6)
<sp1>: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面,做工人.似乎很少与笔和纸去打交道。但是我们看到您这么多年以来做了大量的笔记,各方面的。一直在写.在记,为什么?
<sp2>:嗯.我觉得.就说为什么要要这样写笔记哈?好像就是一种习惯。再是我自己感觉到就是.写这个笔记啊,嗯它能记录历史上的.历史上的好多东西,都.特别是我自己工作上的.呃事情.学习上的事情.生活上的事情。而且它有好多技术上的东西,隔.几年以后,它特别有些就说是=.那个经典的东西它能用得上。
→<sp1>:这作为一名工人,你觉得紧跟着知识的脚步不断往前走,它的必要.必要性是什么?
<sp2>:呃.因为在我们.我们这个电力.电.配电行业里边儿,也就是在铁路电力这个行业里面,它这个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呃.它还不像这个架工线路一样。呃.有些新的东西出来以后,你要去不学的话,你就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事。
(U6)
例5与例6都选自会话语料U6,两段会话的参与者相同,其中sp1是访谈主持人,而sp2则是受访嘉宾。两个例子之间有区别也有共同之处。例5中sp1使用话题结构的形式组织语言,将当前会话的议题从对方希望离开农村当工人这一点上进行了转移,转移到前文旁白中曾经提到的某次考试的结果上来。因为采用的是话题结构的形式,将先前会话中已经激活过的信息“这次考试”作为话题,以停顿的形式与之后的内容在语调单位上做出了分隔,同时在音高变化上也显示了与其他语句的不同处理。这样的语音特征有效地显示了说话人再次刻意地引入了与当前会话议题不同的内容,开启了新话步。之后的会话则围绕着考试的结果进行。
例6中sp1使用话题结构的形式,在话题部分对先前话轮中的话语先做出了总结性的内容,在之后的述题部分将谈论的内容往深处再推进了一层。在箭头所指话轮的前后,会话的议题没有发生转变,都是有关sp2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画线的话题结构小句是嵌套在整个大的语句中的次结构,但它是整个语句中表达内容的主要部分。
这两个例子都是说话人使用话题结构对会话结构及进程进行调控的例子,其中有些共同点。首先,它们都是由访谈者发出的,而不是受访者。其次,它们都是以疑问句的句式表达的。我们经过整理后发现,访谈者在疑问句式中使用话题结构转换会话议题,或者将当前议题的讨论推向更深入,类似情况确实不少。语料中共计有40例疑问句式的话题结构,都是访谈主持人或者转移议题,或者推进讨论的情况。访谈主持一方的这种会话策略,使得会话的结构显得非常清晰。同时,前文所述的话题结构自身语音凸显的特点,也使得说话人在希望转换议题或更深入探讨议题时容易引起对方的注意,顺畅地实现对会话结构与深度的调整与控制。
从以上论述可以总结,使用话题结构对会话进程进行控制主要集中在访谈主持人一方的话语中。这与上文提到的访谈的突出特点是相关的。在会话访谈的主、客体双方中,由于角色的不同,承担的任务也不相同。控制会话进程、调节内容与气氛等任务主要都落在主持人一方。转换议题或确立新议题、推进会话深度通常也都是主持人发起的行为,作为客人一方的嘉宾则负担着提供相关信息的任务,但往往不主动转换议题。打断对方、争取话语权就更不适合嘉宾的角色,因为通常这样的行为会显得较有侵略性。前面两种情况下主持人使用的话题结构,往往以疑问句的句式呈现,而用话题结构打断对方话语的情况则往往是陈述句,带有总结和确认的意味,同时常常伴随着明显的身体活动,如手势,或者在语调上进行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