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话题功能

2.3.2 话题功能

话题具有两大语用属性,关涉性和已知性,这一点已经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因此,很多学者认为话题的基本功能是表示已知信息,且是说话人引导听话人注意的中心。很多学者试图从话题与述题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一角度来探究话题在小句中的功能。话题与述题之间是否存在领属关系、上下义关系或者施受关系,这些都是用来对话题的性质及其在小句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判断的依据。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有寿永明等(2002)、黎昌友(2004)等,此处不一一叙述。这些研究的观察角度都是从话题结构内部出发的,即便是曹逢甫(1996,2005)提出的话题链,也仍然无法突破句子的局限,且未能对话题结构在他所关心的语段中的特征与功能进行概括。

徐烈炯和刘丹青(2007)对话题的指称特点以及话语功能做了颇为详细的论述。在探讨话题的话语功能性质时,徐烈炯和刘丹青(2007:177-180)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对不同语言中话题的语法化程度进行了讨论,并提出话题具备原型意义,而这一原型意义即为话题的话语功能。简而言之,徐烈炯和刘丹青(2007)认为话题作为话语成分,其核心功能就是话语内容之所关,即aboutness。具体地说,话题的功能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话题为所辖话语划定了时间、空间或个体方面的背景、范围,可通称之为语域;其二,话题为听话人提供了语义相关性的索引;其三,话题提供话语的起点,并预示后续的述题部分。(徐烈炯和刘丹青,2007:180-184)

除了上述三个功能之外,对于很多学者提出的话题的对比功能,徐烈炯和刘丹青(2007:195-203)也进行了讨论,且也认为对比是话题的重要功能之一,但这是由上述的三个功能派生出来的非核心功能。同时,通过对上海话中的话题标记与古汉语中的话题标记进行比较,徐烈炯和刘丹青(2007:195-203)提出,话题的对比功能主要是依赖于提顿词这一话题标记实现的。换而言之,对于其他学者提出的话题具有对比功能这一观点,他们更倾向于主张话题标记才是话题对比功能的主要实现手段。但是,徐烈炯(2003)又认为话题部分常常表示对比或者强调。徐烈炯和刘丹青(2007)虽然采用了许多日常的上海话材料,但这些语料多是单句,而非具有连续性的会话材料。因此,在观察与总结话题结构特征和功能时,无法考虑到动态的会话因素。

聂仁发和宋静静(2008)试图将词的形式、意义及内容三个要素相结合,认为交际中词的抽象词义受到相关因素的制约而具体化为内容,因此从这个角度可以探讨话题的交际功能。两位学者主张话题具有赋值的性质,一方面对述题中与之共指的回指词或空位进行赋值,另一方面话题自身也依赖客观世界或外部话语世界对其进行赋值,同时话题也可以减少述题表意的不确定性。与此相对,对于话题来说,述题具有表述的性质。聂仁发和宋静静(2008)将话题的赋值性质与述题的表述性质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语句的交际功能。虽然聂仁发和宋静静(2008)强调的是话题结构小句的交际功能,但仍然在研究中缺乏在具体交际进程中对话题结构的观察,更多是对话题与述题进行对比描写。

从上述的简要介绍中可以看出,之前的学者在对现代汉语话题的特征与功能进行观察时,大多从小句内部出发,从静态的角度观察话题的指称等特征,没有将话题结构所在语境的动态性考虑进去。

国外的话题结构研究非常注重从真实语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观察。例如有许多跨语言的话题结构研究,根据田野调查采集的语料对不同语言的话题结构功能进行描述与比较,并从类型学的角度、信息结构的角度加以共通的解释。(Schimojo,2016;Slomanson,2016;Yamaizumi,2011;Chappell,2019)有不少文献研究从语料库获取语料,或采集真实的互动语料,在语篇和功能的层面对话题结构进行分类、对比,如Prince(1984,1997)、Gregory和Michaelis(2001)、Netz和Kuzar(2007)、Manetta(2007)、Lange(2012)、Tizón-Couto(2012)、Simona(2015)、Bortolussi(2017)、Leuckert(2017)等的研究。国内也有少数学者对话题结构进行分类刻画和比较分析,如文旭(2005,2007),但讨论的语料与现象基本上仍然以英语例子为主,忽略了现代汉语话题结构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因而现代汉语中的此类研究尚未得到相应的发展。

沈家煊(1989)提出可以在互动的会话中对“话题—说明”的特点进行观察,但之后这类研究仍然不多。较新研究中有一些在实际语言中探索话题结构使用的尝试,如陶红印(2002/2007)在日常会话中对话题结构及其伴随的非语言特征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提出了自己的分类体系,对笔者的研究很有启发。但是,从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来看,仍然需要从实际话语中对话题结构做更全面的观察。

以上简要介绍的是在话题特征与功能方面较有影响力的研究,与本书之后的几个章节相关。与以上内容对应的是,第3章观察话题结构在会话中的信息特征,第4章描写话题结构的话语功能,第5章总结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动因及使用中体现的语用策略,第6章为话题结构作出认知的阐释。在这些章节中,在对话题结构进行总体的描写与阐释的同时,也会对各类别话题结构做一些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