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2025年09月17日
二
宁夏从明朝起行政建置趋于稳定,在地方政治、经济、文史资料中,有直接或间接反映气象方面的内容。据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宁夏府志》记载,隶属于宁夏府的宁夏、宁朔、中卫、宝丰四县均有一员阴阳官(掌管天文气象)编制序列。道光年间续修《中卫县志》“艺文篇”中,录有乾隆年间中卫知县黄恩锡填写的《中卫竹枝词》:“冬春附郭望难穿,可怪边城雾障天,晓起沿阶飞黑雪,家家炕洞起岚烟。”反映中卫县冬春季节存在近地面逆温层、烟尘很难扩散的天气现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海城县志》载:“陇东地气最寒,海城尤甚,暮春草木始萌动,初秋先已零落,故务农必及时耕种,早则不利生,而迟则不利实。入冬坚冰冻结,泉涧断流,首夏始解。五、六两月每苦干旱,雨即多雹,余则雪不及时,不为灾异。皮棉衣服虽三伏不能离,焉纱葛蒲葵无所用。”这段文字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海原县具有地势高寒,热量不足,无霜期短,干旱、多雹的气候特点。
清顺治、康熙年间,中卫县地方官员已逐级上报当地包括灾害在内的气象情况分析的,同时对农业收成也进行预测,类似今天的农业气象分析报告,以供朝廷进行赋税或救济决策时参考。据《宁夏水旱自然灾害史料》载,雍正六年(1728年)开始,甘肃宁夏各州县出现“雨雪分寸”的气象观测报告,“雨雪分寸”的内容为降水的日期和雨水渗入土中的深度或积雪深度,虽然很不严格,但已推进到初步的定量化。其中从嘉庆八年起至道光二十九年(1803年—1849年)雨雪分寸报告进一步制度化,每月各州县要向府报告一月一次的降水日期、过程及降水量,府向省报,再由省综合各府及州县的报告编制出某月全省“得雨清单”向朝廷报告,这恐怕是最早的“雨情”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