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物类

二、人物类

五燕奋飞——记中宁县气象站五位女观测员

在茫茫的卫宁平原上,在壮阔的黄河南岸边,有一个不大为人瞩目的中宁县气象站。其前身是20世纪40年代曾经时断时续工作着的中宁县测候所。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间,这儿成了国家基本气象站,每天发送24小时航危报告和七次定时天气报告,参加国际气象情报交换,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气象资料,向上级部门发送连续的天气预报和情报,向当地人民提供各种气象服务,以全副精力向人民奉献能够奉献的一切,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重视。

当我们走访这个气象站时,使我们深受感动的是该站地面观测组的五名女青年的优异成绩。

奋展金翅

中宁县气象站承担着几项气象任务,其中工作量最大、要求最严、最为累人而又最为平凡的是地面气象观测。定时观测记录、定时编发天气电报、定时整理气象资料,一班一人,三班轮值,不分节假,夜以继日。好多人不愿待在这个纯业务的岗位上,但是侯爱芳、张燕林、高桂琴、袁慧琴、白锦芳五名女青年,正是在这里以火红的青春展开理想的双翼,在事业上奋飞。

雏燕奋飞的历程是艰难的。近百万字的规范、规定,容不得半点马虎;不断修订、补充的章程,必须遵照执行。记录要有准确性、代表性、比较性;编报要有连续性、合理性、时间性。为了一份完整可靠的气象数据,观测员瞻前顾后要历经多少严格的关卡。许多人干这项工作几十年,还是错情不断。当然,能少出几个错而不出事故,本也可聊以自慰。但是,这五位在黄河摇篮里成长起来的姑娘,虽然朴素雅静,却焕发着力争上游的动人风采,她们认真地奋斗在值班室和观测场之间,硬是要激流勇进,先人一步。

高桂琴刚参加工作时,看到了提前转正的规定,就把提前转正作为奋斗目标。她严格要求自己,业务上刻苦钻研,生活上严守纪律。经过不断努力,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她是一个深深热爱本职工作的姑娘,她曾满怀激情地说:“热爱你自己的工作吧,工作会给你带来乐趣。”几年来,她四次“连续百班无错情”,成了全区气象系统的先进工作者。

张燕林同志把工作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她说:“我深深知道,我不可能创立惊天动地的伟业,可是我能用我对工作的热情、决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一点成绩。”她就是以这种热情、决心,在1985年至1987年,创了6个“百班无错情”奖和1个“250班无错情”奖,1986年受到国家气象局的奖励,1987年又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授予三等功。

1983年全站测报错情率,由1981年的0.8%下降到0.2%,且趋于下降。五位姑娘共创“连续百班无错情”19个,创宁夏气象测报战线的优异成绩。

不显山,不露水,姑娘们所驾的一叶轻舟,突然出现在上游。人们惊讶,问着为什么。

当所学尽于所用的时候,她们十分重视个人业务素质的提高。值班之初,她们克服对郊外暗夜的恐惧,对孤寂清冷的不适,无论是狂风怒号的寒夜,还是熏风困人的午后,值班的姑娘总是全神贯注,毫不懈怠。为了工作时精力旺盛,她们克制着活跃的年龄特点,把班前休息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电视可以不看,热闹可以不凑,班前休息,神圣不可侵犯。练字码,单调乏味,为了提高表格质量,她们不厌其烦地抄啊抄;业务考试,在上级面前格外紧张,但她们之中,有人得了99分,还要求再考一次,拿不到100分不甘心;值班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精力消耗很大,但她们不顾疲劳,一遍遍针对当时的云天翻规范、查规定;一个班内,项目几十,数据几百,程序严整,时限紧迫,她们奋力拼搏,不遗余力,以良好的业务素质,取得令人赞叹的成绩。

琐细的操作,对于这些好学上进、亟欲考学深造的有志青年来说,确是一种事业心和责任心的考验。特别是那一封封来自高等学府的昔日同窗的信札,更使人心焦火燎。然而,她们激动之余,仍能平心静气于仪表之前。朝霞映辉,她们钟情于报效祖国的观测场;群星闪烁,她们为自己心血的结晶而自豪。

共振长缨

气象观测,实质上就是连续描述天气运行的轨迹。只有全组同志把接力棒准确地昼夜传递,才能使天公须眉毕现,暴露行踪。

多少次电闪雷鸣,多少次风狂雨暴,多少次冰雹横砸,多少次雪花漫飘。她们之中,不值班的总是不约而同地来到值班室。一次,大雨如注,泥水遍地,正点观测时,有的为值班员撑伞,协助读数;有的接出雨水,防止蒸发皿满溢;有的量雨量,校准读数。一次,就要交班,突然出现雷雨形势,危险天气报告刚编好,电话还未接通,又出现急电迅雷,紧接着是冰雹遍地。年轻的值班员第一次遇到这样复杂的天气,紧张得有点慌乱。恰在此时,其他姑娘一拥而至,分头把关,五分钟内,又一份雷暴危险天气电报编好,并及时地发往军航、民航部门。就是这样,几年来,她们完整地记录和报告温度、湿度、风速、气压以及云天现象,使传之久远的气象资料信得过、靠得住。

天气,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简直是气海里恣意翻腾的苍龙,要缚住它,就要共振长缨。因此,群体中的互相关心、体谅成了最值得珍惜的友情。五位姑娘也最懂得这一点,一个生病,另一个主动接班;一人有事,众人急救。一次大雨,张燕林担心接班员袁惠琴为雨所阻,便主动到站,准备接班,而袁惠琴为了不误班,冒雨过河,不顾浑身泥水地回到站上。她们的习惯是,上班尽量为下班准备好一切能够准备的工作,下班严格校对上班以至前一天的记录,预审员旬清月结,经常复查原始记录。

平日,全组同志互相切磋,共同探讨。集体观测,统一目测标准;辩驳疑难,正确理解规范规定;先学的,向后学的和盘托出;先达到的,努力帮助别人也达到;取长补短,她们是那样的虚怀若谷;当仁不让,争论的又是何等的坦率诚恳。每当季节转换之际、新规定执行之前、新设备启用之先,她们都学得特别用心。这是一个干事业的关系融洽的集体,姑娘们在生活里形影不离,唱歌、跳舞,笑声不断,歌声不断,充满青春的活力。她们聪明伶俐,志向高远,健步走在头排,迸发出的是集体力量的光热。

蓝天高远

自尊自强,才有可能在征途中永不疲惫;每个人独当一面,才有可能浇铸出共同的丰碑。经年累月,在单调枯燥的值班室里伏案疾书;寒暑不渝,在一亩见方的观测场内栉风沐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们五人、四人甚至三人昼夜轮班。一些同志患病,仍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下去。一次,高桂琴病得实在不能保证记录,才允许别人顶岗,而自己休息一会儿,又继续完成本班任务。一次,张燕林刚上班,肚子疼得直不起腰,但她坚持交班后才去医院。侯爱芳、白锦芳有家务拖累,自己想尽办法,决不影响工作。自己的小孩生病,甚至住医院,她们也不请假,坚持完成本职工作。张燕林家住附近农村,几次接班路上遇雨,自行车轮被泥泞粘裹,她毅然将车子托给老乡,只身跑回值班室,准时接班;高桂琴家在外县,每次探亲总是提前一天回站,稳定情绪,保证值班。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面前,她们一直是拖不垮的气象哨兵。

5位女青年,尽管好胜心强,但都襟怀坦白,坚持原则。她们严格执行评分办法,有错必查,扣分不讲私情,不因痛惜而宽容。甚至为一次可以补签的“漏签名”,都砸过“百班”。一次,高桂琴已200多班无错情,突然出了一个意外的错,砸了“250班无错情”。其他姑娘为了减轻这个“错情”对她的冲击,直到月底才告诉她。小高在惊悔之余,揩干眼泪,又以更大的决心从头开始。而任何个人的一时失误,又都成为集体的警钟。她们共同吸取教训,又以更大的决心从头开始。而任何个人的一时失误,又都成为集体的教训。她们共同经受锻炼,使全组的工作日益严谨。

百鸟齐唱,五燕好音,蓝天高远,大地似锦。当我们伫望中宁县气象站地面组的同志所树立的里程碑的时候,自然会想到千千万万个气象观测员和她们一样,也是兢兢业业地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同样创造出令人敬佩的业绩。而中宁县气象站内从站长到组长到其他同志的默契配合,正是他们得以独领风骚的必备条件。当我们完成这篇报道的时候,我们应当特别感谢带领雏燕奋飞的周树元站长,感谢他以严格要求、循循诱导为社会带出这样一个健悍的集体。

(张东生,《履痕钩沉》,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