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气象科技扶贫
多年来,中卫市气象局积极强化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助力解决因灾致贫返贫,不断创新气象服务有效供给形式,服务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以趋利避害为出发点,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突出行业特色,将气象现代化建设与气象助力精准脱贫紧密结合,通过科技扶贫,不断提升贫困县(区)、乡(镇)和生态移民安置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助力解决贫困人口因灾致贫或因灾返贫;通过不断提升贫困县(区)和乡(镇)特色产业精准气象服务能力,助力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就地脱贫;通过不断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助力贫困县(区)和乡(镇)缓解水资源短缺和减灾增效,提升生态气象保障与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通过助力贫困县(区)、乡(镇)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纵深推进气象助力精准脱贫发展,促使气象事业发展与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协同前进。截至2018年底,气象监测精准到乡(镇)、预报精准到村、预警精准到户、服务精准到产业、“研、服、产”精准到点,实现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1.服务体系建设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中卫、中宁、海原3个气象站和兴仁气候服务站。截至2018年底,全市先后建成177套自动气象观测站,涉及贫困山区防洪抗旱、农村气象灾害、特色农业等服务领域。同时通过建成的713C型数字雷达、能见度仪、农田实景观测仪、农田小气候观测仪、闪电定位仪、酸雨观测等专业气象监测网,气象监测站网间距由之前50千米—80千米提高到8千米左右,使灾害性天气系统的监测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天气预报预警技术经过20世纪的人工观测外推、单站经验、天气图分析的分县预报,发展到目前覆盖所有乡(镇)、行政村和生态移民村的网格化、精细化天气预报,发布次数由最早每天2次增至3次—4次,时效从24小时提升到168小时,预报间隔由24小时缩短到12小时、6小时。建设市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大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预报提前量24小时以上,短时暴雨、冰雹等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15分钟以上,基本实现重大灾害性天气不漏报目标,为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天气预报和灾害天气预警信息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发布,经历时代变迁和科技发展,逐步实现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平台多渠道发布的方式。组建覆盖贫困乡村917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成覆盖贫困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155个,安装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64套、气象预警大喇叭265套,实现山区乡(镇)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0%,基本解决天气预报和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千米”瓶颈。从2016年起全面开展气象精准扶贫,对扶贫对象进行建档立卡,将全市3.7万贫困户、驻村干部纳入精准扶贫手机短信平台,通过短信平台、预警大喇叭、电子屏及时发布各类预报预警服务信息,帮助农民防灾减灾。积极推广应用致富宝APP、精准扶贫APP,建立气象服务微信群,开通专家热线,开展在线答询服务,让群众能够随时查看天气服务信息,降低因灾致贫、因灾返贫风险。
2.气象服务内容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气象旬月报》是各气象站的主要服务产品,内容包括各月上、中、下旬的天气、气候特点及主要灾害天气,主要粮食作物的农事活动,有利天气条件和不利天气条件、建议等。各气象站在气象服务一览表的基础上,制订各自周年服务方案。
2004年中卫建市后,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气象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市、县(区)气象局发布的气象服务产品,从单一的《气象旬月报》发展到目前的《气象信息专报》《重要天气报告》《灾情快报》决策服务产品,推出《农用天气预报》《硒砂瓜气象服务专报》《枸杞气象服务专报》《马铃薯气象服务专报》《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专报》《富硒苹果气象服务专报》等特色气象服务产品,直接为农村种养大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委会提供服务。
按照“一县一品”气象助力脱贫攻坚服务需求,市、县(区)气象局量身定做《枸杞气象周年服务方案》《硒砂瓜气象周年服务方案》《马铃薯气象周年服务方案》,分类编写《特色农业精细化气象服务方案》《精细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气象助推服务方案》等。开展玉米、小麦、硒砂瓜、枸杞、设施农业、马铃薯相关的气象服务指标、生长气象条件指标、产量形成指标等方面的研究,建立玉米、小麦、硒砂瓜、枸杞,及设施农业中番茄、辣椒、茄子、西葫芦、黄瓜的农业气象服务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应用。
3.人工影响天气
20世纪,只有海原县7个高炮作业点进行高炮防雹作业,设备陈旧,工作环境恶劣。进入21世纪,中卫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得到迅速发展,人工影响天气固定作业点增加到18个,另有移动作业点3个,作业影响区域覆盖全市。
2010年后,依托宁夏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工程和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完成重点扶贫点的7个增雨烟炉园、18个固定增雨防雹作业点两库两室一平台标准化建设,安装区、市、县(区)三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全力组织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增雨(雪)效率提高4%—5%,地面作业保护面积增加10%—15%。2016年—2018年,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全市共响应作业待命630次,开展增雨消雹作业426点次,发射人工增雨火箭弹近千枚。年均增加有效降水量达3亿立方米,为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畜饮水赋能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