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业气象观测

三、农业气象观测

农业气象观测是对农作物生育状况和气象要素、农业气象条件进行平行观测,借以分析农作物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鉴定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农业气象条件。农业气象观测资料是进行农业气象研究、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专题分析服务、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评估等必不可缺的基础性资料。其主要内容包括气象要素观测,小气候观测,农作物、牧草、畜禽、经济林木发育期和生长状况观测,自然物候观测以及农牧业气象灾害观测等。

1.观测项目与任务

中卫一级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年1月1日开始农业气象观测,观测项目包括春小麦、水稻、玉米发育期及生长状况观测等。1989年观测小麦、玉米每月逢8的0—50厘米的土壤水分。1982年观测物候,项目有木本植物、草本植物、气象水文现象和候鸟、昆虫、两栖动物。采用了详细观测法,即芽膨大期、芽开放期、展叶(始期、盛期)、花蕾或花序出现、开花(始期、盛期、末期)、第二次开花、果实或种子成熟、果实或种子脱落(始期、末期)、叶变色(始期、完全变色期)、落叶(始期、末期)。

1994年3月1日,正式启用新版《农业气象观测方法》,山区辅助土壤湿度测点0—10厘米深冻土完全融化时开始,到冬季土壤冻结深度大于或等于10厘米时止,每月28日观测一次,春播调查期间在灌区和山区分别选点测定墒情。

1996年6月1日,每年3月至6月、9月至10月每旬逢3,3月至6月出现≥5毫米降水过程结束后的第一天加测土壤湿度,若土壤冻结,可不加测,若降水后加测日期在测定日(逢3、逢8)前2天内可不测,加测深度50厘米,2个重复。1997年6月6日,取消10月的土壤加测任务。1998年6月25日,增加向中国气象局上报农气表。

2001年6月20日,启用气象旬月报地方补充段电码。2003年7月1日起,全年每月逢8测定地下水位深度。2005年4月开展枸杞物候期观测,同时观测芽开放、春梢开花盛期、夏果成熟盛期、秋梢开花盛期、秋果成熟盛期、秋季落叶盛期0—50厘米观测地段的土壤湿度。2007年,增加春小麦和水稻灌浆速度、玉米干物质的测定。

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开展农业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运行和观测数据传输工作。2010年4月3日起,进行土壤湿度加测,测定深度50厘米,取2个重复,监测时段为从春季0—10厘米深冻土完全融化时开始,到冬季土壤冻结深度大于或等于10厘米时止,每次观测后编发土壤湿度加测报上传。2018年,沙坡头区增加两类主要设施蔬菜的发育期观测。

中宁辅助站主要观测固定地段土壤水分和作物地段土壤水分状况,2005年4月进行枸杞生育期(物候期)、生长状况、老眼枝数目、果枝长果节数、产量结构观测,鲜果百粒重、总产,主要田间工作记载,观测地段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2018年新增红枣物候期观测。

海原辅助站观测固定地段土壤水分状况测定(4月至10月自动观测,其他时段人工补测)。

兴仁辅助站观测固定地段土壤和硒砂瓜地段土壤水分状况测定,固定地段4月至10月自动观测,其他时段人工补测;硒砂瓜地段4月至7月自动观测。

2.观测仪器

部分地段4月至10月土壤湿度以自动土壤水分站进行自动测量外,其余时段均由人工进行观测。人工观测仪器有:取土钻、取土盒、电子秤、烘土箱、铁锤、剪刀、尺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