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影响天气发展

第一节 人工影响天气发展

20世纪50年代,人工影响天气是“防雹”,作业工具多为过去遗留的“将军炮”,20世纪60年代初引进和制造土迫击炮,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实施作业,射击高度不足1000米。1977年,海原县从西吉县引进土火箭,做防雹试验。20世纪80年代后期,海原县引进部队退役“三七”高炮,全县建设武源乡、曹洼乡、贾塘乡、李俊乡、杨明乡、海城乡、高崖乡7个高炮防雹作业点,防雹保护区面积约0.55万平方千米,海原县气象局设立防雹办公室,至此中卫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才开始从作业点建设、人员培训、维护保障、安全作业、信息收集等逐步走上正轨,一直到2000年,只有海原县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进入21世纪,中卫县、中宁县、海原县气象局相继配备防雹增雨火箭,全市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2005年,中卫市人民政府成立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在中卫市气象局成立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中宁县、海原县也相继在气象局成立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2010年,中宁县、海原县相继建成天景山、郑旗标准化作业点。2013年9月,成立中卫市人工影响天气与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各县(区)机构也随之相应调整。2014年后,全市建成18个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3个移动作业点、7个地面增雨烟炉园和兴仁中心弹药储备基地,建设人工影响天气辅助自动观测气象站13套。2018年,全市共有高炮12门、火箭发射架35部、火箭发射架牵引车8辆、弹药运输车1辆、弹药保险柜25个、专兼职作业人员54人,作业设施和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