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面观测
1.观测任务调整和自动化设备更新
1958年—1961年,海原国家基本气象站每天进行1时、7时、13时、19时定时人工观测并编发天气报。
1961年,海原国家基本气象站调整为每天进行8时、14时、20时3次定时人工观测并编发天气报,5时、17时编发补充天气报。
1983年,海原国家基本气象站开始拍发重要天气报。
1998年5月1日起,中宁站增加大型蒸发观测项目。
2003年1月1日起,中宁、海原自动气象站正式运行。
2003年5月1日起,海原站增加大型蒸发观测项目。
2004年1月1日起,中卫国家基本气象站每日人工定时观测由2时、8时、14时、20时4次调整为2时、5时、8时、11时、14时、17时、20时、23时8次。
2005年5月1日起,中卫站增加大型蒸发观测项目。
2006年1月1日起,兴仁自动气象站正式运行。
2007年1月1日起,中卫站每日人工定时观测调整为24小时逐时观测;中宁、海原和兴仁站每日人工定时观测调整为2时、5时、8时、11时、14时、17时、20时、23时8次。
2008年1月1日,中卫自动气象站正式运行。
2009年1月1日起,中卫、中宁、海原站每天人工进行2时、8时、14时、20时4次定时观测,5时、11时、17时、23时4次辅助观测并编发8次(2时、5时、8时、11时、14时、17时、20时、23时)天气报,承担编发拍航危报、重要天气报任务;兴仁站人工每天3次(8时、14时、20时)定时观测并编发加密天气报,承担编发重要天气报任务。
2011年1月1日起,中卫、中宁、海原、兴仁站撤销气压计、温度计、湿度计、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记录器观测业务。
2012年1月1日起,中卫、中宁、海原站夜间(20时—8时)天气现象连续观测调整为4次正点(23时、2时、5时、8时)观测,夜间不值班;4月1日起,中卫、中宁、海原站取消天气报,兴仁站取消加密天气报的编发和报文上传,用新格式的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简称“长Z文件”)代替。
2012年,各站安装称重式降水传感器,2014年正式使用。
2013年4月1日起,中卫、中宁、海原站夜间(20时—8时)天气现象连续观测调整为4次正点(20时、23时、2时、5时)观测,保留白天(8时—20时)天气现象连续观测。
2013年,中卫、中宁、海原站安装大型蒸发传感器,2014年4月正式使用。
2013年10月11日起,中卫、中宁、海原、兴仁站均取消20时地面对比观测任务。
2014年1月1日起,台站开始使用ISOS-SS软件;云和能见度人工定时观测调整为每日5次(8时、11时、14时、17时、20时),取消夜间3次(23时、2时、5时)天气现象观测,取消云状观测;兴仁站取消云量、云高、云状、蒸发观测。所有台站取消雷暴、闪电、飑、龙卷、烟幕、尘卷风、极光、霰、米雪、冰粒、吹雪、雪暴、冰针等天气现象观测;原8时、20时人工观测定时降水量用相应自动观测数据代替。
2015年12月31日20时起,所有气象站取消毛发湿度表的观测。
2016年1月1日起,兴仁站能见度由3次人工定时观测调整为24次自动观测。
2017年10月,各气象站安装DSG5型降水现象仪,同年11月,开始降水天气现象平行观测。
2018年9月,各站均安装DFC2型光电式数字日照计,同年11月开始试运行。
2018年11月,降水天气现象以自动观测数据为正式观测记录。
2.观测仪器
气象观测仪器是用于气象预报、气象监测等气象服务领域的专业设备,主要有自动气象站、自动雨量站、风速风向仪、百叶箱、温湿度记录仪、传感器、风向标、测风仪、软件、GPRS无线传输模块等。
表2-2 人工观测仪器表
续表
表2-3 自动观测仪器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