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工防雹

第二节 人工防雹

人工防雹的基本原理就是对冰雹云施加人工影响,人为破坏冰雹生长的条件,使冰雹胚胎不能增长成为冰雹或是在增长成为冰雹之前降落到地面,从而防御或减轻其危害。常用方法是用火箭、高炮或飞机把碘化银、干冰(固体二氧化碳)等催化剂送入冰雹云中。其防雹机理在于,一是物理机械作用,二是化学催化作用,其中又以化学催化作用为主。物理机械作用是炮弹在云中爆炸后产生冲击波、声波等震动效应,可以直接破坏或干扰云中有组织的上升气流,使上升气流减弱,进而抑制冰雹云层的继续发展。化学催化作用是炮弹或火箭弹发射到冰雹云中后,人为产生数以万亿计的人工冰核,这些人工冰核比自然状态下的冰雹胚胎夺取水分的能力更强,它们强烈争食云中有限的水分,从而抑制冰雹的生长,同时在碘化银争食水分、促进自身凝结增长的作用下,云内水滴和冰晶较快达到降水尺度,导致提前降雨,这样也缩短冰雹胚胎在云中生长的时间。在物理机械和化学催化的共同作用下,最终使冰雹转化为雨降落到地面,从而达到防御和减轻冰雹危害的目的。

中卫市冰雹多发于南华山、西华山、海原县盐池乡北山以及干旱带。高炮每年5月进岗,9月底撤离,每个作业点年均作业400枚高炮弹。进入21世纪,中卫县、中宁县、海原县气象局相继配备防雹增雨火箭,防雹效果明显好于高炮,山区年均冰雹出现次数由1959年—1999年的1.7次减少到2000年—2018年的0.6次,防雹保护区面积增加到1.12万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