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结构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冬小麦种植区域进一步向北移动,同时越冬成活率增加,冬小麦种植面积增大,春小麦面积进一步缩小。
1997年—2018年,中卫市冬季平均气温比1959年—1996年平均气温升高1.3℃,1月、2月、12月分别平均升高1.0℃、1.9℃和3.2℃,尤其是最冷月1月,四站分别升高0.5℃—1.5℃,日平均气温<0℃期间的负积温绝对值减少145.2℃。冬季气温升高,负积温绝对值减少,不但对冬小麦安全越冬有利,而且为冬小麦种植区北移提供有力的气候条件。据有关研究认为,最冷月-8℃的等值线构成了我国冬小麦种植北界和海拔高度的上限,中卫市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兴仁镇20世纪60年代1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8.3℃、-7.5℃、-6.8℃、-10.3℃,而2000年—2018年1月平均气温升高为-6.7℃、-5.8℃、-6.1℃、-8.3℃。越冬期负积温-500℃的等值线除兴仁镇低于-500℃外,其他三站均大于-500℃,只有-400℃左右。这两种指标的共同特点是越冬作物种植北界都向北扩展,但冬小麦北移界限只代表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不仅取决于气候条件,还要考虑土壤、品种、灌溉条件与技术水平,在冬、春小麦交界区扩大冬小麦,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科学评价北移的利弊。气温≥0℃的积温:1997年—2018年比1959年—1996年平均增加326℃,各台站农耕期的热量资源显著增加。气温≥10℃的积温:1997年—2018年比1959年—1996年平均增加314.3℃,喜温作物生长期热量也显著增加。气候变暖使作物生长期延长,冬播期有所推迟,春播期较过去提前,种植制度发生变化。综合未来气候变化和下垫面改变对黄河源区水资源量的影响,预测未来黄河源区的水资源量总体趋势是不断减少,加上黄河用水压力增大,中卫市可用黄河水量不断缩减,对水稻、小麦等需水量多的作物影响较大,种植面积将相应减少,相对应的玉米、蔬菜等需水量较少的作物面积将逐年扩大。这种种植结构的调整将有利于节能增效,使有限资源向经济优势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