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气象部门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业务建设、气象服务工作规范化步伐加快。
1980年5月,国务院批准全国气象部门实行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卫县、中宁县气象站由银南行署气象局管理,海原县、兴仁气象站由固原行署气象局管理,并逐步推进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从1981年开始,气象台站评定技术职称,推行“五定一评”岗位责任制,开展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同时,应用计算机整编气象台(站)30年气象资料,逐步使用PC-1500计算机编发天气报、航危天气报,制作地面天气月(年)报,开展县级农业气候区划等。配备123传真机,定时接收中央气象台下传的全国地面、高空天气形势分析图,安装卫星云图接收设备并定时接收云图。1985年新建中卫711雷达站,1986年雷达开始观测和服务,为县站开展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提供较为丰富的气象资料。县级站建成超短波气象辅助通信网,提高气象电报的传输率。气象观测场地和观测环境保护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1991年,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卫县、中宁县、海原县气象站分别更名为中卫县、中宁县、海原县气象局。从11月1日8时起,执行新版《陆地测站地面天气报告电码(GD—01III)》和重要天气报告电码(GD—11Ⅱ)编发气象电报。县气象局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不再制作常规天气预报,直接接收地区气象台的分县气象预报并开展服务。
在抓业务质量的同时,气象管理、基础业务和气象专业有偿服务三大块的改革逐步展开。县气象站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普遍开展农业、林果业、氢气球施放等专业气象服务。1994年,中卫县气象局开展肉鸽养殖、海原县气象局成立甘草酸加工企业等多种经营项目。1998年,中卫县、中宁县成立气象广播电台,为受天气影响较敏感的农业、林业等行业和机砖厂等企业开展气象预报广播服务。中卫县气象局与中卫县电视台合作,先后制作《中卫天气预报》《中卫旅游区天气预报》节目,在中卫县无线和有线电视台分别播出,中宁县、海原县气象局随后也开展电视天气预报服务,气象预报信息覆盖城乡千家万户。1999年,中卫县气象局开通“121”天气预报自动答询电话系统,气象信息覆盖面得到提高。专业气象服务效益的提升,弥补了气象事业经费不足、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站容站貌,促使气象服务向更深层次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