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分子病理

第九节 粘连分子病理

〖选择蛋白病理-选择蛋白津热〗

辨识要点 ①符合选择蛋白病理诊断;②选择蛋白构成整合性膜糖蛋白家族;③选择蛋白负责与Ca2+无关的细胞与同类型细胞间的结合;④2型白细胞粘连缺乏;⑤白细胞不能粘连于炎症区域;⑥反复发作细菌性感染;⑦舌红苔少脉数。

治疗推荐 ①《金匮要略》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常规剂量,每日两次水煎温服。②《博济方》麦门冬散:麦门冬、桔梗、半夏、贝母、升麻、蔓荆子、甘草、前胡、防风、款冬花、桑白皮、杏仁、白术、五味子、赤芍、菊花,常规剂量研末为散,每次五钱,每日两次煎散为汤温服。

思路拓展 《删补名医方论·麦门冬汤》:此方治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药而火反升,用寒凉之药而热转炽者,徒知与火热相争,弗知补正气以生津液,不惟无益而反害之矣。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本草》有知母之名,谓肺藉其清凉,知清凉为肺之母也。又有贝母之名,谓肺藉其豁痰,豁痰为肺之母也。然屡施于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证,而屡不应者,名不称矣。孰知仲景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大补中气以生津液队中,又增入半夏辛温之味,以开胃行津而润肺,岂特用其利咽下气哉!顾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也。

〖整合素病理-整合素燥热〗

辨识要点 ①符合整合素病理诊断;②整合素构成整合性细胞膜糖蛋白家族;③锚合细胞外基质细胞;④锚合细胞骨架于细胞膜;⑤灶状粘连及半桥粒的重要组成成分;⑥触发细胞死亡程序和细胞死亡;⑦大疱性天疱疮;⑧基底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⑨1型白细胞粘连不足;⑩舌淡苔白脉细。

治疗推荐 ①《外台秘要》卷2黄连犀角汤:黄连、乌梅、犀角、青木香,常规剂量,每日两次水煎温服。②《圣济总录》卷137蓝花汤:红蓝花、漏芦、大黄、升麻、黄芩,常规剂量,每日两次水煎温服。③《普济方》卷380蟾蜍丸:蟾蜍、大皂角、青黛、芦荟、麝香、朱砂、莪术、槟榔、巴豆,常规剂量研为细末,猪胆汁为丸如梧桐大,每次30粒,每日两次温水送服。

思路拓展 《医学源流论·病深非浅药能治论》:天下有治法不误,而始终无效者。此乃病气深痼,非泛然之方药所能愈也。凡病在皮毛荣卫之间,即使病势极重,而所感之位甚浅,邪气易出。至于脏腑筋骨之痼疾,如劳怯、痞隔、风痹痿厥之类,其感非一日,其邪在脏腑筋骨,如油之八面,与正气相并。病家不知,屡易医家,医者见其不效,杂药乱投,病日深而元气日败,遂至不救。不知此病,非一二寻常之方所能愈也。今之集方书者,如风痹大症之类,前录古方数首,后附以通治之方数首,如此而已。此等治法,岂有愈期?必当遍考此病之种类,与夫致病之根源,及变迁之情状,并询其历来服药之误否。然后广求古今以来治此症之方,选择其风上种种治法次第施之;又时时消息其效否,而神明变通之,则痼疾或有可愈之理。若徒执数首通治之方,屡试不效,其计遂穷,未有不误者也。故治大症,必学问深博,心思精敏,又专心久治,乃能奏效。世又有极重极久之病,诸药罔效,忽服极轻淡之方而愈,此乃其病本有专治之方,从前皆系误治。

〖钙黏着蛋白病理-钙黏着蛋白风燥〗

辨识要点 ①符合钙黏着蛋白病理诊断;②钙黏着蛋白构成整合性糖蛋白家族;③钙黏着蛋白负责与Ca2+关联的同类型细胞间的结合;④形成上皮性器官组织;⑤钙黏着蛋白作为细胞外室与细胞内室之间的中介分子;⑥调控细胞形态发生过程中的细胞生长及分化与分类;⑦调控细胞铆接有关的细胞存活及细胞程序性死亡;⑧寻常性天疱疮;⑨抗桥粒-钙黏着蛋白抗体形成;⑩细胞与细胞间的桥式锚接松解;img真皮内皮肤棘层松解性大疱;img细胞离解;img肿瘤性疾病时E钙黏着蛋白以及相关细胞的存活性消失;img肿瘤细胞失去相互间的连合而彼此离解,从而可分散进入附近的或远离的区域;img舌红苔少脉细。

治疗推荐 ①《太平圣惠方》卷69羚羊犀角散:羚羊角屑、犀角屑、赤箭、酸枣仁、薏苡仁、白附子、羌活、川芎、当归、白鲜皮、地骨皮、人参、柏子仁、鹿角胶、蔓荆子、牛黄、麝香,常规剂量研末为散,每次五钱,每日两次煎散为汤温服。②《普济方》卷159阿胶饮子:阿胶、人参、白术、当归、地黄、川芎、芍药、甘草、麦冬、五味子、桑白皮、茯苓,常规剂量研末为散,每次五钱,每日两次煎散为汤温服。

思路拓展 《本草求真·燥》:燥为六淫之一,何肺多以燥见,以肺处于高源而燥,故肺独以燥名也。然肺燥烈不润则脾自必见枯,血亦自必见槁,精亦自必见竭,肠亦自必见涸,又安有肺燥而不与之俱燥哉?是以治燥而在于肺,则有葳蕤、人乳、阿胶、熟蜜、榧实以润之矣。治燥而在于脾则有山药、黄精、羊肉、人乳、猪肉以润之矣。治燥而在于肝则有荔枝、阿胶、桑寄生、何首乌、狗脊、麋茸、獭肝、紫河车、兔屎以润之矣。治燥而在于肾则有冬青子、燕窝、桑寄生、枸杞、龟板、龟胶、胡麻、冬葵子、榆白皮、黑铅、桑螵蛸、楮实、磁石以润之矣。治燥而在于心则有柏子仁、龟板食盐以润之矣。治燥而在于大肠则有胡麻、枸杞、花生、苁蓉、当归、锁阳、蜂蜜以润之矣。至于因风而燥则有羌活、秦艽、防风,因火而燥则有黄芩、麦冬,因热而燥则有石膏、知母、生地、大黄、朴硝。然此人所皆知。其有水极而燥,寒极而燥,人绝不晓。盖水冲击横溢,血气不周,上下隔绝,而症有不燥乎?寒冻不解,津无气化,而症有不燥乎?如大便秘结,症果属热,用以大黄以下,其燥自开,症果属燥,用以胡麻、火麻以润,其燥亦开。若使燥属于寒,在表则当用以麻、桂、羌、防、细辛以开其郁。在里则当用以硫黄、巴豆、半夏以开其结。在中则当用以香、砂、姜、半以通其滞。水燥而溺不通,在寒则当用以苓桂,在热则当用以知柏,若使寒热皆见,则治又当用以四苓。至于燥气结极而有块硬不消,则治又当用以食盐、芒硝、海藻等药以为之软,其燥无有不化。《易》曰:燥万物者莫熯乎火。治燥必兼治火。然苟如此通活则遇燥皆识,治无不效,又奚必仅以所见之燥为拘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