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器官病理

第三章 器官病理

引言:器官是多种组织构成的结构单位。比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及心、肝、肺、胃、肾等内脏器官。《易·系辞》:形乃谓之器。《说文解字》:器,皿也。段玉载注:器乃凡器统称。《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升降出入,无器不有。1761年病理学之父意大利莫尔加尼《疾病的位置与病因》提出器官病理学概念,认为疾病的位置是器官的病理学改变,通过观察器官解剖变化可以判定疾病病灶。此后的西方临床医学将病名诊断牢固地建立在器官病理学上,现代西方临床医学本质上是临床器官医学。中国医药学早有器官形态描述。《难经·四十二难》曰: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一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二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中国医药学将疾病机制建立在脏腑器官生理功能失调的宏观认识上,因此忽略疾病状态下脏腑器官结构改变的研究。盖仑认为医生如果缺乏解剖知识就像建筑师没有设计蓝图。脏腑病机理论与器官病理学结合是未来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科学之路,深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