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花税的纳税筹划技巧
印花税的纳税筹划方式如图8-2所示。
图8-2 印花税的纳税筹划方式
1.压缩金额筹划法
印花税的计税依据是合同上所载的金额,因而出于共同利益,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可以经过合理筹划,使各项费用及原材料等的金额通过非违法的途径从合同所载金额中得以减除,从而压缩合同的表面金额,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
压缩金额筹划法在印花税的筹划中可以广泛的应用,比如互相以物易物的交易合同中,双方当事人尽量互相提供优惠价格,使得合同金额下降到合理的程度。当然这要注意一下限度,以免被税务机关调整价格,最终税负更重,以致得不偿失。
如企业甲和企业乙欲签订一加工承揽合同,数额较大。由于加工承揽合同的计税依据是加工或承揽收入,而且这里的加工或承揽收入额是指合同中规定的受托方的加工费收入和提供的辅助材料金额之和。因此,如果双方当事人能签订一份购销合同,由于购销合同适用的税率为0.3‰,比加工承揽合同适用的税率0.5‰要低。只要双方将部分或全部辅助材料先行转移所有权,加工承揽合同和购销合同要缴纳的印花税之和便会下降。接下来便是双方签订加工承揽合同,其合同金额仅包括加工承揽收入,而不包括辅助材料金额。
2.利用模糊金额法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经济合同的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时会遇到计税金额无法最终确定的情况发生。而我国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大多数都是根据合同所记载的金额和具体适用的税率确定,计税依据无法最终确定时,纳税人的应纳印花税税额也就相应的无法确定。
模糊金额筹划法具体来说是指,经济当事人在签订数额较大的合同时,有意地使合同上所载金额,在能够明确的条件下,不最终确定,以达到少缴纳印花税税款目的的一种行为。
税法规定,有些合同在签订时无法确定计税金额,如技术转让合同中的转让收入,是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收取或按其实现利润多少进行分成的;财产租赁合同,只是规定了月(天)租金标准而却无租赁期限的。对这类合同,可在签订时先按定额5元贴花,以后结算时再按照实际的金额计税,补贴印花。这便给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创造了条件。
【案例解析】
A企业从B租赁公司租入设备一台,双方于2012年1月1日签订了租赁合同,合同规定,该设备租期10年,每年租金120万元,10年共1200万元。
方案一:双方于2012年1月1日签订了租期为10年的租赁合同。
2012年1月1日是,双方分别缴纳印花税1200×1‰=1.2(万元)
方案二:双方于2012年1月1日签订了租期为1年的租赁合同,以后连续9年的每年1月1日都签订租期为1年的租赁合同。
2012年1月1日,双方分别缴纳印花税=120×1‰=0.12(万元)
以后连续9年的每年1月1日,双方分别缴纳印花税=120×1‰=0.12(万元)
方案二分10年缴纳印花税,虽然缴纳印花税总额不变,但延缓了纳税时间,利用了资金时间价值。因此,方案二优于方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