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个女孩的故事。
女孩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常年在外地做生意,鲜少相聚,平时由外婆照顾。女孩成绩优异,在病房里妈妈骄傲地说起她的女儿:“生病前是班级第二!”
这样的女孩应该很聪明吧,学校的功课难不倒她。可是,聪明的她,却有外人看不到的痛苦。
在青春期的女孩子眼里,没有什么鸡毛蒜皮,每件事都比天大。自己过不去的坎,她找不到人诉说;父母不在身边,对着电话里熟悉却又陌生的声音,她一般只回答一个“嗯”;年老的外婆能够顾及她吃穿不至于窘迫就已经不错,哪里会注意到她乖巧外表下内心的波澜;唯一的好朋友,因为种种原因,渐行渐远,直至决裂。
17岁的她,决定离开这个世界。
事前准备是充分的。之前也已经有过几次尝试,手腕上的伤疤就是证明。平时看到药片,她会悄悄地想一下:如果吃下去,又怎样呢?生活日复一日,那天,她不愿再等了,10粒,20粒,干脆50粒吧,管它呢……或许他们发现的时候,会有点后悔吧……
她没有像电视剧里那样“昏迷、吐血”,也没有“捂着胸口,嘴角带着一丝微笑离开”。服药后,她谁都没说,像平常一样上学,直到在课上因为突然剧烈的腹痛,而被救护车送到医院。
我在消化科第一眼见到女孩的时候,她正因为肚子痛而蜷缩在病床上,她的父母匆匆放下手中的工作,守在床旁寸步不离。医院的治疗很快缓解了症状,却查出了更多的问题。除了腹痛,女孩还有窦性心动过速,白蛋白很低,白细胞计数居高不下,胃内液体潴留,胃壁长满了溃疡,还有蛋白尿……多个器官状况堪忧,不容乐观,这哪里像是个花季少女的化验单啊!
患者的病情太奇怪了,很难用某个单一的疾病来解释全部。又因为她是如此的年轻,和病房里其他六七十岁的病友相比还是个小朋友,诊断的困境让组里每一位医生都很揪心。
我们常规询问有无特殊用药史,没有得到回应与提示。直到有一天,主治医生把女孩的父母都支开,单独进行仔细询问时,她犹豫再三怯怯地说:“我好像有一次吃多了药……”详问之下,她终于道出实情。
生病后,女孩感受到了父母全部的关爱。我相信她一定是后悔了,不然不至于把憋在心里这么久的秘密说出来。平日里她的父母和医生沟通时,谦逊而温和,绝非不通情达理的人,经过这段时间的辗转求医,已能明显看出他们脸上的疲惫。如果得知孩子的病竟有可能是自我伤害的结果,旁人尚且震惊,我不敢想象她的亲生父母该是怎样的心情啊!事情是无法隐瞒的,我们又一次把家长请到了办公室。和前几次沟通孩子越来越复杂的病情不同,经验丰富的主治医生一时竟也有些难以开口。当得知女儿做出这样过激行为之后,我能从患者母亲发红的眼眶、微微抖动的身体,瞥见一位母亲内心的悲痛与心碎。他们对孩子没有一句责骂,更没有惊诧、质疑而再去激化女孩的情绪。说实话,我惊讶于女孩父母在处理这样让人抓狂甚至歇斯底里的事情时,所表现出的温柔和稳重。
女孩的诊断明确了,但是后续的治疗漫长且充满着不确定性。看着她年轻却暗淡的面庞,我不忍想象她今后的日子,千疮百孔的她还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吗?她还有可能幸福吗?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以后人生中的困难,她也要选择逃避吗?伤害自己又是对谁的报复呢?我不能流露丝毫情绪,在医疗之外,我们也只能是旁观者。
看着这个女孩,我的心里充满了同情。初见时,我只见到她身体的疾病之痛,却不知这疼痛却只是她所承受的一小部分。这个女孩,此前是经受了什么样的孤独和绝望啊,她的家庭又要怎么面对这个还未长大就已病倒的孩子……再看看病房里其他形容枯槁的患者、满脸疲惫的家属,还有偶尔见到的地下室租房广告,我的眼中原先只是看到他们的“病”,只认识他们的“化验单”,却不知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正在遭受生活的折磨,望不到尽头。
再次见到女孩,是1个月后的复诊。在走廊上相遇,我竟差点没有认出她来。经过治疗与休养,她明显精神多了,不仅脸蛋圆了起来,还见到了她难得的笑容。她开心地同我打着招呼,左手挽着她的爸爸,右手拉着她的妈妈,一家三口,温馨明媚。
我豁然开朗,之前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的确,疾病之苦往往只是患者痛苦的一小部分,但我忽略了,痛苦也只占据了我们生活的一小部分。即使女孩经历了这样黑暗的时刻,依然有父母的爱为她照亮世界。前方确实有乌云,却还有更多的美好等待她去发现。生活本就是一大堆好事和一大堆坏事组成的,我们医生常在病房,所见均是疾苦,所感俱是人性,容易忘了生活的美好。诚然,好事并不能抹平坏事带来的伤害,但是反过来,从女孩重新绽放的笑容里,我明白那些不美好的痛苦,也绝不可能掩盖生活真正的光辉!
你我医者,不忘美好,才可以做患者疾病苦海之中的一盏明灯!
(李皓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