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点评 不负患者之托

医学人文点评 不负患者之托

很多患者在心脏危重症发病之前毫无征兆,甚至自认为“身体健康”。对于这些患者及家属来说,被呼啸而来的救护车送进抢救室,很可能是人生中第一次遇到的危急情况。心内科医生,经常会遇到类似这个案例的紧急情况。这个时候如果有资深医生出面谈话,往往是较好的选择。但是在这个患者面临争分夺秒需要抢救,时间不允许消耗在等待上级医生出面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年轻的总值班立即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这对于新手医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我们应该要理解患者的心态。尽管大多数人知道一些心脏疾病猝死的案例,但一般不会把这种可能性关联到自己身上。他们很可能难以接受病情,因此会出现“否认事实”的心理反应。也就是说,对于医生来说非常明确的事实,在患者看来“不能确认”,而要求更换其他医生,甚至更换医院再次诊断,寄希望于能够获得让他的心灵得到安慰的答案。

在这个案例中,这个患者的一项重要诉求,是非常希望能够获得最好的治疗。他并非完全不知道当前的风险,但对于风险还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想通过“转院”的方法降低风险,这个心情医生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从这个角度,医患双方的共同点是一致的,都希望患者病情能够尽快地得到控制。但我们的方案显然更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性。为了打消患者的顾虑,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不反对患者及家属花费一点时间,与他们比较信赖的家庭医生进行沟通。尽管看起来在沟通上走了一点弯路,但这位家庭医生作为医患双方共同信任的第三方角色,进行解释沟通,为打破僵局、实现真正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假如没有现成的第三方协助呢?我们也可以考虑借助于专业科普的力量。例如,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时候,百姓们会听从钟南山院士、张文宏教授等医学权威解读如何应对疫情。医生们也不妨日常收藏一些通俗易懂而又权威的医疗急救科普文章,在需要权威论证的时候不妨提供给患者作为参考。

其次,很多情况下,心绞痛特别是心肌梗死患者会伴有濒临死亡样的感觉。这种濒临死亡的感觉并不和疼痛的严重程度完全挂钩。在分娩疼痛、烧伤等其他疼痛中,尽管患者感觉非常痛苦,但很少描述这种带有明显焦虑不安的感觉。这种特殊的感觉可能是心脏疾病所独有的,中医学所说的“心主神明”,部分也是来自于这种临床现象。在此情况下,让已经感觉要濒临死亡的患者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比在其他疾病中更为困难。这时候密切的监护和积极有效的治疗,让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我们治疗疾病的能力。患者接受了明显比其他患者更多的关注和更积极的医疗操作。一方面,能够使患者和家属切身实地感受到病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能够使患者真正信任医院,为下一步通力协作进行更复杂的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

再次,很多心脏危重症的诊疗依赖于心电图检查,但心电图报告非常专业而抽象,不像气温、成绩以及一些化验单这样能够通过数字直观体现,患者很难从报告单的字面理解病情的严重性。因此,医生在基于这些高度专业化的检查结果,和患者沟通心脏疾病的病情时,遇到的麻烦比其他的疾病更多。

从沟通病情来说,我们能做的有哪些呢?一种方法是我们把抽象的内容换成患者比较容易能够理解的内容。比如说抽象的心电图,医生都知道广泛导联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毫无疑问明确表示心脏病非常严重。但是这些在心内科医生看来显而易见的危及生命的情况,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他们完全不能理解心电图反映的危险程度。我们会用比较浅显的方法给患者打比方,比如我们告诉患者,在心电图12个导联上已经有9个导联出现了严重缺血的改变,也就相当于一幢房子有3/4面的墙都发生了破损,或一架飞机3/4的引擎都出现故障。在实践工作中,通过这样的比喻,绝大部分的患者都能够理解病情的严重性。再比如,我们经常把心脏比作一所房子,房子着火之前表面看起来一切正常,但一旦着火,需要争分夺秒立即逃生。这一点所有人都能理解,描述心脏疾病的危险性完全可以用这个做比喻。

(崔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