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情景 新反思——摇摆不定的患者与不信任医生的家属
开端
201 9年如期而至,我在肾内科2个月的轮转就快要结束了。眼看着春节将至,病房里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的“空空荡荡”,恰恰是一些病重得拖不到年后的患者们纷纷住了进来。这不,我的床位上刚办了出院,立马又来了一位新患者。
这是一位中年女性,反复活动后肉眼血尿半年,因为休息后血尿就能缓解,患者始终未正规诊治。这次,是因为出现了发热、腹痛,外院治疗1周不见好转,于是赶来中山医院就诊。
读完外院出院小结和我院门诊病历,我打量着患者,身边围着的还有她的女儿、丈夫、弟弟和朋友。我问道:“那么,这次为什么转来我们医院呢?”还没等患者本人开口,家属立马接话:“他们水平不行,挂了这么多天水也不见好。我们想要过来再检查一下。”我看着化验单上显著的血尿和异常升高的血肌酐结果,问道:“患者的肾功能变差了,你们是来做肾穿刺的吗?”“肾穿刺?不是的,只是来检查一下。”
冲突
入院后逐步完善了相关检查,初步诊断考虑:慢性肾脏病、急性肾损伤。结合外院检查的结果,已排除肾后性梗阻、肾前性因素,尿红细胞相差显微镜、尿蛋白分析等均提示存在肾小球病变。因此,这位患者行肾穿刺检查的指征明确并且强烈。
我来到病床边,告诉患者和家属肾穿刺的必要性和可能风险,并需要他们签下知情同意书。
不料,坐在患者旁边的弟弟情绪激动起来:“我们知道穿刺的风险很大……什么不要紧,你们医生肯定这么说,然后签字推卸责任嘛……我们咨询了其他医生,他们说不一定需要进行肾穿刺的。”
“你们咨询的是肾内科专科医生吗?”我刚想问问清楚是怎么回事。
“有肾内科的,你别管是谁了!”她的弟弟大声地吼着。我目瞪口呆,他们的回应和态度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我的首次谈话以失败告终,不太理解,有些委屈。
随着后续检查结果的回报,患者的肾功能差、病情重,常规保肾治疗效果不好。肾穿刺对于明确病理学诊断、指导后续治疗,更加显得重要与必要。于是,主治医生趁着患者弟弟外出不在时,分别跟患者本人、患者女儿以及其他家属进行了重复的沟通,全面地告知肾穿刺的必要性与可能的风险、相应对策等。患者与家人整整商议了一天,最终同意进行肾穿刺检查。
尾声
肾穿刺很顺利,病理检查结果回报:①IgA肾病(系膜增生伴硬化,LeeⅣ级);②急性间质性肾炎。主治医生给患者调整了治疗方案,出院时的肾功能已较入院时明显改善。她在家人的陪伴下,顺利办了出院手续,我叮嘱她2周后门诊复查随访。
这本是众多诊疗病例中极其普通的一位患者,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她出院前对我说了一段话。
“医生啊,你们不要介意,一开始我其实是不反对做肾穿刺的,是我弟弟担心我出事,他家里人,去年做了一个什么有创伤的手术,做完以后大出血,死了……”
启示
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惭愧。眼前,她弟弟“自以为是”“咄咄逼人”的形象,突然变得“克制”“悲伤”起来。我震惊于他的隐忍与宽容、对过往只字不提、对我们就事论事,更震惊于他们在经历如此悲怆后依然选择来我院就诊的信任与胸襟。我为自己先前的不了解、不理解而心生埋怨,感到抱歉。
当谈话签字失败时,我们的病程记录可能这样写道:“患者因病情诊治需要,拟进一步行××检查/治疗,充分告知其必要性及可能风险,家属表示拒绝。告知拒绝检查/治疗极可能导致××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家属表示知情并签字……”可是,我们真的充分告知、让患者明白了吗?我们有去了解“患者拒绝”背后的真实原因吗?也许,他们接收到的信息与我们不对等,听信了百度医生、民间偏方等不靠谱信息,或是经济因素难以负担……也可能是像这位患者的弟弟,因为痛失所爱而心生忌惮。
或许,在面对这些“不可理喻”“自以为是”的患者和家属时,我们应当更冷静、更耐心些,去多想想“为什么”和“怎么办”,多给他们一些包容与关爱。
(谌麒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