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伦理分析 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
我们常常听到师长这样的教诲:“做医生不仅要多读书,更要多看患者,患者永远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的确,患者是医生最好的“医学”老师。我们从患者身上学习疾病知识:通过向患者询问病史来学习疾病典型的临床症状,通过给患者体格检查来学习疾病相应的重要体征,通过整理总结患者病史来学习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通过给患者制订治疗方案与定期随访来评判疗效与积累经验,等等。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更是一门经验科学,如今我们也称之为循证医学,所有的经验与证据皆来自鲜活的患者们,没有他们的病痛经历与无私配合,书本知识很难转化成真正的临床知识。即使是经验丰富、阅“患者”无数的老专家、老教授们,也很难说自己看过一模一样的患者。在相同的疾病下,每个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合并症、并发症更是有着无穷无尽的组合;不同治疗选择有着不同疗效,就算是相同治疗方案也可能预后千差万别。有时候,我们甚至在患者身上发现了新的问题,他们“指引”着医生提出问题,不断钻研,最终发现新的疾病、新的发病机制、新的药物。因此,每一个患者就诊,每一次疾病诊治,都是一次独一无二的医疗实践,都能获得不一样的反思与提高。
其实,患者更是医生最好的“伦理”老师。他们从来不会引经据典、高谈阔论地跟我们讲知识,讲道理,但却总是以自己的就医经历与感受作为“展示”、不吝“剖析”,教会我们该如何早做警惕,防微杜渐,如何调整诊断、改进治疗,如何交待病情、共做决定,如何面对疾病、笑对生死……他们见证我们从稚嫩的医学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医生,他们更教诲我们生命的质量与尊严大于生命的长度……这是多么真诚而又无私的“老师”啊!我们的年轻医生,应当把解除病痛当成自己的责任,把患者视为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在不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始终保有“大仁”“大爱”的情怀和胸襟。也许我们的经验不同,资历不同,但是对待患者的真心与爱心是可以相同的。
当我们平等地拉近与患者的距离时,会发现他们的身上折射着顽强与坚毅的力量,闪耀着乐观与豁达的光芒,是我们不断前进的感召与动力。将患者也视为可爱的“朋友”,或是令人尊敬的“老师”,或许也会为医患关系注入新的注解与新的力量。
(戴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