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点评 床边关怀
《孟子·梁惠王上》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历代医学家皆以“医者仁术”作为自己的行医基本准则。古有东汉名医董奉让患者以栽种杏树的方式代替医药费,为后世医家博得“杏林春暖”的美誉;药王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因而将自己的著作命名为《千金方》,其中讲述医德的《大医精诚》也是影响深远。被称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教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她虽然自己没有儿女,却是5万多个新生命的“母亲”;心血管病泰斗陈灏珠院士除了以他精湛的医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更是言传身教地告诉青年医生们什么是心怀大爱。
在进入医学殿堂之初,掌握扎实的医学技能是我们治疗疾病的武器。而在救死扶伤的医学之路上前行时,我们逐渐发现盲目地追求实验室的检查结果无法替代简单的床边关怀,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是医学价值的体现。1 981年6月,在上海举行了“全国第一届医德学术讨论会”,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是我国“医乃仁术”的医德思想的体现,体现在尊重生命和帮助患者追求高质量的生存。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会做到与患者谈话时注意方式方法,听诊前用手温热一下听诊器金属件,体格检查时注重保护患者的隐私,让患者合理参与到诊疗决策中。
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些诊疗方式给患者带来的不适和负担,特别是对于肿瘤患者。正如病例中的这个晚期食管癌患者,化疗是为了延长他的生存周期,胃造瘘是为了避免化疗初期不良反应导致的进食困难。从医生的视角而言,在制订诊疗方案时已经充分考虑了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一些可以预见的影响。但是医生对于疾病的思考,仍然是充满理性及研究性的,而患者的感受却是切入身心的。患病以后,患者除了身心受到打击,他的正常生活也被影响,这样的体验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他分担的。人为之人的属性,即是可以与环境产生有意义的互动,并且保有正常的人际关系。
2020年初,驰援武汉的蒋进军主任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不忘创新,为医护人员解决就餐时的呼吸道防护而发明了鼻罩。深入重症病房的医疗团队,将救治关口前移。患者想喝粥,护士就一口一口地喂;担心患者营养不够,医护人员就将医院发给医生的水果、牛奶带进病房;家属都染病而在不同医院救治的,医护人员用自己的手机让患者和亲人们视频……凡是患者需要的,医疗队都尽己所能地满足。这场疫情带给人们的感动都融入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之中。
梁代杨泉曾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医者的仁爱体现在帮助患者一起解决疾病和治疗带来的不适与狼狈;体现在视患者为一个社会的、经济的和具有情感状态的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多数人已经不再被饥荒、瘟疫和战争所困扰,而人们对延长寿命的追求也带来了许多始料未及的影响(如衰老、人工呼吸维持等)。医学救治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健康及延长生命,生命本身又是持续的、不可预测的以及充满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医护人员在本职工作中需要对患者的社会需求和情感需求作出回应。
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何在临床工作中兼顾技术的专业性和医疗的技艺性,仍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马玲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