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点评 天下无“病”

医学人文点评 天下无“病”

看了这个故事,身为医生的我们一定会有感触的。是的,医生也是普通人,也会患上各种各样的疾病。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角色有时候会使得一个普通的诊疗过程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医生所拥有的医学知识使得他对于自己的疾病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层的思考,包括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治疗的效果预期、相关的不良反应、整体的预后等。另一方面,和普通患者一样,医生也会产生由于疾病诱发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此时,医生的医学知识到底是发挥了有益的效应,还是进一步促发不良的心理反应呢?这个问题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医生自身的医学专业,对所患疾病的了解程度,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心理素质等。然而,医生在面对自身的疾病时应该比普通的患者有更强大的内心。医生每天诊治这么多的患者,看惯了生老病死,对健康和生命的理解是否更透彻呢?我们常常对患者说:“别害怕,坚强些,会好的……”那么,当我们自己生病时,更应该给自己坚定的暗示,勇敢地面对疾病,按规范诊治,以期恢复最佳的健康状态。再想想我们的患者!其实,患者是医生终生的老师。通过对患者的诊治,医生不断累积临床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而每每看到那些勇敢地和病魔搏斗,生命力顽强的患者们,医生又得到了精神上的鼓舞。所以,作为被患者信任和倚靠的医生们如果生了病,一定要勇敢、坚强!

这个故事的主角得了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需要长期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也就是终身离不开这个药物了。这里又引申出一个问题:疾病为什么不能被治愈?虽然时代已经进入21世纪,医学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大多数的疾病依旧无法治愈。有时候,我们会开着玩笑去安慰一些患者:你看,你的病有药可治,不是已经很幸运了吗?医学对于疾病奥秘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一代又一代的医学人都在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年轻的医生们,你们就是解锁疾病奥秘的生力军。

(凌 雁)

当医生面对患者的病痛,常常会给予安慰,当我们获悉朋友遭遇病痛,也总会想办法安慰,前者更多地从专家角度去让患者感受到权威的支持,后者则是对朋友的感受给予理解并对需求给予支持。然而医生在面对同是医生的朋友成为患者的时候,又该怎样给予安慰呢。从文中我们看到作者在面对猝不及防的消息时的茫然失措,对同伴情绪低落时的感同身受,对病因病程的迷惑不解,对早诊早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疗效的失望。作者尽力地去帮助了这位朋友,各处咨询了多位老师,但仍然陷入深深的无力感。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作为本该“总是去安慰”的医者,有时在面对亲友的病痛时不知该如何去安慰。对于短暂的、能够痊愈的疾病,患者心中的阴霾很容易就在探望者的笑笑闹闹中烟消云散。然而,对于会给生活质量造成终身影响,或者会造成残疾的疾病就不会那么轻松了。

人类的认知习惯是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先通过对比各种事物,把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进行总结,给相似的一类事物贴上同一种标签。例如,将部分埋在土地里不会动的、但会慢慢生长的事物叫作“植物”,将会自由行动、会长大、会繁殖的事物叫作“动物”,食肉的动物对于人类是“危险的”,食草的动物对人类的威胁不大,是“安全的”。医学的研究也未超越这种分类认知的方法,把表现为某些症状体征的现象称为“病”,把身体里的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形成肿块的现象称为“癌症”,然后“癌症”又进一步被贴上各种标签,“可怕的”“可怜的”“痛苦的”“致命的”。一旦患者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常常被恐惧感全面包围,一溃千里。

在高铁上我曾遇到过一个患骨血管瘤的女士,在她的股骨上生长着巨大的血管瘤,她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个上小学一年级,一个尚在读幼儿园。栓塞治疗会带来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带来的严重后果可能会妨碍她继续履行作为一个母亲的职责。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治疗方法,血管瘤继续发展的最大可能就是截肢,然而她却没有任何忧郁和哀怨,她的那份乐观豁达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和启发,“为什么要把它当作病呢?”是啊,为什么要把它当作“病”呢。这就是无数种可能的生命形式中的一种啊,只不过是将来可能要换一种行走的方式。面对需要常年服药的疾病,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考虑,我就是需要这种“食物”的物种啊,就像熊猫要吃竹子一样自然。

人们的心理认知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当积极的一面被放大时,产生的效果可能连自己本人都难以置信。高铁上的那位母亲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一困境时,想到的是我还有好多的时间来陪伴家人和孩子,不能长时间在陆地运动,我还可以坚持游泳,每天坚持写感恩日记,让我生命中的爱与收获都能被表达,给孩子未来生命中的各个重要时刻都写好时间胶囊,不再担心那些重要时刻可能因自己的缺席给孩子造成终身遗憾。在过去的50年里,心理学学者和精神病学学者忙于研究人类本性中混乱和悲惨的方面,临床医生和研究者们使用着很多陈旧的、含混不清的疾病标签,人们一旦被钉上标签,就会被以有色眼镜看待。卡尔·门宁格呼吁发展一个简单的诊断系统,这一系统只描述生活过程而不是状态或情况,并提醒我们注意“生命本能的卓越表现”的力量。所以,从这样一套认知角度去看待我们不同的生命个体所经历的种种,世间真的本没有“病”,只有一群怀着希望、信仰和爱的人们,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着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刘盛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