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伦理分析 医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医学伦理学中强调,倡导一切为患者服务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
所谓医学人道主义(medical humanism),是人道主义思想在医学领域中的体现,是以救治患者的苦痛与生命、尊重患者的权利和人格为中心的医学道德基本原则之一。其核心含义是人的生命和尊严具有最高价值。因此,其内容包括尊重患者的生命、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尊重患者平等的医疗权利,乃至尊重和维护人类整体利益。古代朴素医学人道主义,最早见于原始及封建社会,医生对于患者的朴素医德情感主要建立在同情与怜悯之上,甚至带有宗教迷信色彩。近现代的医学人道主义,现于资本主义兴起与二战时期,基本摆脱了“神”的影响而建立在医学科学基础之上,但仅立足于“自然人”而未重视心理、社会等因素对疾病与个人的影响。二战以来,逐渐形成了当代的医学人道主义,即立足于“社会人”,不仅重视生物、心理、社会等全面因素,尊重关爱对象由单个患者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而且对生命的认识上升至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的统一。医学人道主义的伦理意义,在于它体现着医学的道德价值,规定着医学界的基本道德要求,并代表着人类的共同价值。
但随着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医疗新技术不断开发应用,以及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不断商业化,医学人道主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并且功利主义逐渐崛起。现代医学所面对的最大的伦理学挑战,均与道义及功利冲突相关。例如,面对不可逆转濒死患者是否还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抢救?对于严重缺陷新生儿是否持续救治?器官移植可以救助脏器终末期患者,但移植器官从何而来?对于终末期患者是否可以施行安乐死以减轻疾病痛苦?又如,人工辅助生殖、基因治疗、代理受孕等问题,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伦理挑战。如果一味的秉持人道主义,似乎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无望的负担。另一方面,一味地要求医务人员无条件的履行人道主义职责与义务,而忽略了他们自身的权利与意愿,在如今的时代中已不现实。
因此,“人道功利主义”一种新的伦理观点逐渐形成,试图弥补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各自的弊端,但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具体问题的融合或兼顾时仍面临着挑战。
(戴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