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沟通与信任

十五、沟通与信任

故事发生在我规培的第1个月,我在肝内科轮转,正值疫情之后医院复工复产之际,患者周转很快,临床工作非常忙碌。主治医生告诉我,有一位门诊患者要治疗,过两天有床位了就收进病房。虽说是过两天再住院,可是患者一大早就心急如焚地赶来了病房。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且称他“王伯伯”吧。

3年前,王伯伯体检发现了肝脏占位,当时直径只有2 cm,医生建议手术治疗,但他没当回事,执意选择了保守治疗。最近两个月,他出现了右上腹疼痛,这才来门诊检查,腹部CT检查发现肝内多发恶性占位灶,最大的直径已经达到8 cm。这回他同意手术了,但是病灶太大其他医院不敢手术,于是慕名来了中山医院。

“洪医生,你一定要帮帮我啊,其他医院的医生都建议我到中山医院,说这里可以看好。之前我也没太当回事,觉得就那么小的问题,吃吃药也许就好了,真是没有想到,现在长这么大了,早知道当时就听医生的话直接手术做掉了。”老爷子摸着自己的右上腹,边说话边叹气,一旁的老伴也是愁容满面。想着老俩口来看病也是不容易,也没有儿女陪着。我只能安慰他:“王伯伯,这次一定要听医生的话,好好治疗。”

虽然并没有正式入院,但由于他是初诊患者,肿瘤负荷也很大,我还是非常耐心地听完了他对自己病情进展的描述和抱怨,也详细地看了相关检查报告。一番交流后,我明显感受到他对我们医院的信任,也能感觉到他和老伴的心情比之前放松了些。他家住上海,我便安慰他先回家,等过两天我们这边患者出院空出床位了,就可以住进来治疗了。也许是之前门诊没有沟通清楚,以为开了住院单就能马上住院,看得出他有些小失望,但最后也答应回去了。

2天后的上午,他如约早早来到了医院。好不巧,一个术后患者原本出院的,但复查肝功能异常需要再延长保肝治疗,这就意味着许诺王伯伯的床位没有了,他又要白跑一趟。我有些发愁,不知如何跟他解释,如果我是患者连跑2次都没能住进病房,也一定非常恼火。看着忙碌的上级医生,这解释沟通的任务非我莫属了。反复在脑海里排练了几遍后,我硬着头皮去找王伯伯。

果不其然,还没等我解释原因,王伯伯老伴的脸便耷拉下来,生气地看着我,指责道:“你们医院到底怎么安排的,我们老头子本来身体就不好,来来回回折腾好几趟,搞到现在也没有个床位给我们,这不是存心折腾我们吗?你以为我们来一趟医院容易吗?”

我只能道歉说:“不好意思,真的不是有意出现这种事情,老先生身体状况我们也知道的,但出院患者临时出现问题我们也需要处理。也请你们理解一下。”

老太太依然不依不饶:“我理解你们,那谁理解我们呢?我们老俩口年纪都大了,孩子也要上班没办法陪着,什么时候有床位,给我们个准信,有那么难吗?”

“你们的难处我们了解,的确最近医院床位很紧张,我会再继续协调床位的,有什么消息会第一时间通知你们的,肯定会尽快安排。”面对老奶奶的步步紧逼,我只能不断安慰。相比气愤的老伴,王伯伯非常无奈和失落,只是说:“医生,我们也不是想要为难你们,但我这身体情况你也看得到,来来回回,真的吃不消啊。”

他没有再多说什么,但我能看到他眼中满满的失望。作为刚上临床的新手医生,我也是第一次遇到这么棘手的事情,对于是不是可以成功化解矛盾心里也没有底。但问题已然出现,我还是要再努力试一试。我再次做了解释,表达了歉意,也做出了尽快安排床位的正式承诺。为了进一步安抚他们的情绪,以及解决后续问题,我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写给了他们,“你们今天先回去好好休养,有问题可以随时联系我,我也会第一时间通知你们的。”终于,他们心不甘情不愿地走了。

通常,我们都尽量不将私人的联系方式留给患者,是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但这次我之所以破例,一方面是想再次取得王伯伯的信任,让他知道事出有因,我们医生是在乎患者的;另一方面,也是理解他的焦急心情,感恩他对我们的信任。

2天以后,在确认了床位空出时间,我第一时间便电话联系了王伯伯。无人接听,我发了短信,依旧没有回复。终于,24小时后他回复我,因为体力吃不消,回到家后就一直躺着休息,恐怕暂时过不来。又过了几天,待他缓和些,终于如愿住进病房接受治疗。

在医学院学习时,老师常讲“有时去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当时我的理解并不是深刻,但经过这个病例我深刻地理解了“安慰”的意义。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医生在学好最新诊疗技术的同时,一定不能忘了沟通的重要性和语言的力量,有时候它比手术刀和药物更加有效。

(洪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