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一生:记录青年、中年与老年的3个故事

二十、走过一生:记录青年、中年与老年的3个故事

医生,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职业。我是一名住院医生,今天,我和大家讲述与生命有关的3个故事。巧合的是,这3个故事的主人翁,分别来自3个不同年龄段——青年、中年与老年。

渴望

第一则故事来自血液科。这是一个24岁的男孩子,刚接诊时,他就在床边的椅子上坐着,看上去皮肤很白,体型偏胖,很安静,不像是一个重病患者。但是,更深入了解病情后,我却越发为他担忧。小伙子是以便血起病的,后来因肠梗阻在我院做了右半结肠切除手术,术后病理提示“B细胞淋巴瘤”,MYC基因重排考虑“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我的上级老师严肃地告诉我,这种肿瘤长得非常快。于是入院当天就立刻为他安排复查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果然,仅仅距离上次PET-CT 1个月,肿瘤已经明显进展:淋巴瘤累及多处(肺内、腹腔、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及右侧胸膜、膈肌和腹盆腔腹膜,肠道、肝脏、胃壁、脾脏、胆囊、右肾、膀胱、双侧精囊腺及前列腺受累……肿瘤负荷极大。

Burkitt淋巴瘤是一种极度凶险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起病急、进展快,具有高度侵袭性。它也是目前生长速度最快的肿瘤,病理切片中表示生长情况的ki-67指数可以接近100%。然而,如此凶残的肿瘤也给患者留了一线生的希望——它对化疗药物高度敏感,有治愈的可能。Burkitt淋巴瘤有一个特征性的形态学表现,即“星空现象”,是由于巨噬细胞残碎和核碎片而产生的,细胞高度增殖的同时也伴随着高度凋亡,产生的凋亡碎片不断地被吞噬,最终形成广泛的“星空现象”。星空是美丽而绚烂的,但是Burkitt的星空却如此凄美和悲伤。

病情十分的紧迫,确定了诊断,评估了分期,就要立刻给予化疗。但是,化疗对于这个患者的风险太大了!由于肿瘤累及了肠道,不久前还进行了肠道手术,现在他的肠道极其脆弱,化疗过程中存在肠穿孔的风险,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与此同时,患者的肿瘤负荷极大,由于肿瘤细胞对化疗高度敏感,“溶瘤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就会很高,这也意味着会面临继发急性肾衰竭、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此外,Burkitt淋巴瘤强调高强度、高密度、短时程的化疗,骨髓抑制的风险也大大升高。面对如此多的治疗风险,可谓九死一生。虽然患者现在的状态还不错,但是我们仿佛已经预测到结局。

这次化疗前的谈话也格外沉重,患者的母亲痛哭不已。她告诉我们,她的儿子还那么年轻,今天正是他24岁的生日。老师们说快去给他买个生日蛋糕吧,给他尝一下,但是转念一想不行,明天要启动化疗,为了预防肠穿孔,他现在需要禁食……上级老师谨慎地为他制订了第一疗程的化疗方案,既要保证安全,又要有效地消灭肿瘤。从治疗开始,他就是上级老师重点关注的患者,密切关注着每日的肾功能、电解质、大便隐血及出入量,力求帮助他安稳度过最困难的第一关。

我清楚地记得上级老师说,闯过第一关就有信心走下去。目前,这个患者已经完成了第二阶段的化疗,也挺过了“粒缺”发热期。我们好希望他能够创造奇迹,战胜病魔,获得新生!

守护

第二则故事,发生在消化内科轮转期间。这个患者是我刚进入病房所负责的第一批患者,却也是我最牵挂的一位,时至今日我还会不时地查一下他的病史,看看他最新的病情。

他是一位57岁的中年男性,全身明显黄疸,考虑多种病因导致慢性肝脏功能衰竭。经过1个月的保肝、抗感染、抗病毒、激素冲击及全身对症治疗,他的各项肝功能指标仍在进行性恶化,前景一片渺茫……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病重时患者与他爱人间的感情。消化科的休息室在病房走廊的尽头,每天上班前换白大衣,我都会经过他所在的病房,经常扭头就能看见他靠门口的病床旁,妻子守在丈夫身旁,有时手牵着手,有时轻轻地温柔地抚摸丈夫的脸。可以想象,他们曾过着非常美满幸福的生活。我见过他们的儿子,一个高大帅气的男孩;我也还曾想,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成人,他们的家庭有过多少欢声笑语……但是现在,一家人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丈夫的病很重,并且有生命危险。

肝移植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中、晚期肝功能衰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肝移植,这是可能救命的选择。但是,对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来说,在经济上还是很吃力的。但亲情无价,在等待肝功能恢复的无望中,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肝移植。没过多久,就等来了肝源。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早上交班前,患者的妻子激动地告诉我他们收到了通知,要办出院,要去换肝。肝移植手术顺利进行,我也一直在关注着患者的变化与去向,看着病史中他从重症监护室出院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为他们一家而高兴。但术后2个月,他又再次回到了重症监护室,气管插管、消化道出血……病情不容乐观。想着他已经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这次也一定能再次挺过去。我愿为他们一家祈福祝愿!

背影

第三则故事,同样来自血液科。这是一位74岁的老爷爷,血液系统肿瘤的老患者。第一次见面,是我给他做骨髓穿刺检查,他拄着拐杖来的,看起来很瘦很高。病程1年多已做过数不清骨穿的他,熟练地提前做好准备、摆好姿势。骨穿很顺利,他告诉我说这一次做得很快,也不太疼。第2次见面,是检查报告出来了。血常规3种细胞都下降了,提示肿瘤已经明显地影响到了造血功能;还见到了幼稚浆细胞,这是非常不好的信号。骨髓病理更是见到了大量增生的浆细胞,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80%。上级老师看到报告后,遗憾地告诉我们,这个老爷子要和我们说再见了。我们的内心都很沉重。

老爷子有两个儿子,一个远在新疆,一个是残疾人,爱人也早已去世,每次来住院,老爷爷都只有一个人。因为没有家属,上级老师很无奈,但又不得不向患者坦白:“老宋,你的病这次进展了。坦白讲,是治不好的。很残酷,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这个事实,这次回家你要开始准备起来了。”老爷子慢慢地点点头,表示理解了。然后转身,拄着拐杖缓缓走回病房。听到老师对他说的话,看到他孤独、落寞但笔直的背影,我的眼眶是湿润的。当死神即将到来,医生已经可以看到却又无力可施的时候,是多么的残忍和无奈。但是作为医生,不管多么残酷的现实都要告知家属或是患者,有时残酷的真相比善意隐瞒更加伟大而有力量。老爷子本身是有文化的,记得每个药物的名字,当他发现发的药与医生口述不一致时,会仔细找我们进行核对;他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个治疗用药、每项医生建议;报告没有出来之前,也曾多次向我们咨询结果……他让我感受到旺盛的生命热情与求生渴望。如今面对死亡,他的克制与冷静更是让人心疼与难过。

这3个小故事,是轮转以来给我触动最深的三段经历。虽然作为一名年轻医生,我对生命和医学的认识还很浅薄,还需要不断地历练与成长。但是,医生与患者是相互成就的关系,患者对健康的需求、对人生的留恋,让我看到自己的付出有所回报,让我感到自己的存在有所价值。在病房工作的每一个温暖或感动的瞬间,都是在提醒着自己身上的责任、从医的初心。同时,带教老师对待患者的责任与关爱,也同样深刻地影响着我。感谢每一位带教老师,感谢每一位患者,都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努力成长为一名好医生。

(陈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