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伦理分析 以爱之名

临床伦理分析 以爱之名

这是个复杂病例,诊断迟迟不能明确,腹胀着实难挨,等待让人焦灼,医患之间的交流变得越发紧张。患者和家属,此刻像个“叛逆的孩子”,心中满是不明白、不理解、不耐烦,偷偷跑着出去想要自己“想想办法”;而我们的医生,更像是位“关心则乱的父亲”,默默地尽心尽力却拙于“表达”,面对“不被理解”“不辞而别”,几近“疯狂”。这样“父与子”式的医患关系,我们也称为“父权主义”或“家长主义”医患模式,最早由帕森斯在《社会系统》一书中提及,即医生受到患者信托而全权代表患者的健康权益,在医疗活动中不考虑患者对疾病诊疗的具体愿望和主张,甚至代替患者做出种种具体决定。父权主义医患模式是一种传统的医患交往模式,由于医生具有医学知识和技能上的权威性与垄断性,以及做出诊疗决策的理性和自主性,因此患者是处于服从与配合的地位,他们的价值观、治疗意愿等往往被忽略。尽管今天我们的认知与实践均已经转变成为“以患者为中心”医患模式,但是不可否认,在某些时刻我们仍然不可避免地存有家长式的掌控欲与焦虑感,“明明我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不能理解呢?”“明明这样做是更好的选择,你为什么非要那样做呢?”尤其是当诊疗遇到困难与挑战,需要患者“更明白”“更配合”,而患者恰恰“不听话”并表达出更强烈的个人意愿之时。父权主义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很可能激起患者的负面情绪,如“反感”“逆反”“愤怒”甚至“憎恨”等,只会使问题变得更复杂,决策更困难,甚至影响诊治进展与治疗效果。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患者的文化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医学科普的途径与内容越来越多,医生的“权威与特权”被逐渐削弱,患者的“个人意识”正逐渐崛起,医患关系势必也将发生巨大的扭转。今天“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模式,强调医生需要以友好、开放、共情的态度,以倾听、反思与合作的行为,去了解患者的个人意愿、需求与偏好。唯有让患者真正感到“平等”与“尊重”,他们才会愿意参与诊疗决策,发挥个人主观能动,并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戴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