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点评 医生是否可以给自己的亲友看病?
正如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一句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同样地,我们也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患者会是谁,可能是我们的亲人或朋友,也可能是师长或同事。
医生能不能给自己的亲友看病?法律并没有相关禁止。
那么,医生该不该给自己的亲友看病?美国医学会不建议医生给直系亲属看病。目前,我国伦理和法律也没有相关的规定。中国自古以来认为“医者不自医”,尤其是在重大疾病诊治、重要手术治疗时应适当地回避。
确实,给自己的亲友看病时,双方既存的社会关系及情感牵连常常使医患关系变得复杂,并且潜藏着很多的隐患。于法,可能违反医疗相关规章制度。例如,违反医保政策开出更多种类、更长时间的药物,违反病假制度开具假病假、超长病假等。于理,可能存在跨专业、不专业等情况。例如,亲友咨询医学问题非本人的专业范畴,因为好面子、想逞能而提供自己有限的医学判读与治疗意见,则可能传递不专业、不准确、不正确的医疗资讯,好心相帮却适得其反。于情,可能掺杂了更多的情感与情绪而失去理性与客观。例如,当医生给自己亲友用药时,可能超适应证用药,或是不敢足量用药,均会造成对疗效的影响。
但是,医生是社会人,我们也是子女、父母、亲属、朋友,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给自己亲友看病”这样的情境。因此,问题不在于医生是否可以给家属看病,而是在于医生无论给陌生人,还是给家属看病,都应该坚持最基本的伦理精神——治病救人,一视同仁。正如孙思邈强调的,医者首先要具有仁爱的“大慈恻隐之心”“好生之德”,对患者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
在不损害其他患者健康利益与就医资源的前提下,我们是否可以利用好“医生”与“亲友”这样的双重身份,更实际合理地、更“有人情味”地为这些特殊患者们提供我们的医疗服务和医学咨询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以查阅文献,把最新的治疗方法告诉患者,向他们提供更多、更新的治疗选择;我们可以进行医学科普,将疾病预防、疾病宣传做得更细致、更到位;我们可以加强治疗宣教,指导他们自我监测、定期随访、坚持用药,帮助他们配合医生提高依从性……利用好我们的特殊身份,真正给予这些特殊患者更多的关怀与支持。
有原则、有底线地去帮助亲友看病就医,才是正确的态度、可持续的方法。给自己的亲友看病,需要我们平衡好医生和家属的双重角色,平衡理性与感性的天平。当我们感到无法承受这份责任与关爱的双重压力时,也请学会向别人寻求帮助。例如,向疾病相关专业的专家请教,向共同的亲友进行沟通与商量,向同事进行倾诉与释放,等等。
(戴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