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点评 自杀,一个都太多
目前,由于诸多因素,我国存在和父母分开生活的留守儿童现象。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保护伞,当这些孩子面临学习上的困难、压力的时候;在和小伙伴出现隔阂的时候;在被祖辈们无意的言语伤害时;当电话中的语言沟通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困扰、委屈,而当大人们的安慰都是在讲道理的时候;孩子们会感到孤独、无助、委屈、难过,可能会通过伤害自己来舒缓情绪压力,正如李医生描述的花季少女在手臂上的多处划痕。
有心理压力或自杀危险的青少年通常对沟通方式极为敏感,要在被尊重、被关爱的前提下才会慢慢吐露心声。沉默代表着他们在观察大人们是不是值得信任。不用对孩子暂时的沉默感到气馁与挫败,因为有时恰当环境下的非语言沟通可以帮助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有自杀危险的儿童及青少年对接受或拒绝帮助,对选择生或死都有明显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在他们的行为中表现明显,我们临床医生也有时会有疑虑,我们能帮到他们什么?未来的路会怎样?
其实无论在哪里,爱的力量永远大于悲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牵动着包括父母在内的每一个人的心,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有改变的力量。特别是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来自家庭的爱,来自父母的爱可以帮他们点亮方向,给他们勇气去熬过至暗时刻。
有些苦,可能不是技术或医学所能够医治。在文中,李医生说自己是旁观者,然而我们已经看到,她一定不会是个旁观者,她会在特定的机会帮助这个花季女孩吐露心中的秘密,帮她把秘密巧妙地告诉女孩的父母,并帮助他们共同面对。在王阳明的《传习录》中,先生游南镇中,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阳明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其实每一个我们遇到的患者在我们心中都有印记,他们的个性特征,他们的家庭模式,他们的悲苦喜悦,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陪伴他们熬过艰难的岁月,见证了他们的生活片段,想象着他们的生命故事……我们医生也会有自己的爱与哀愁。在患者的心中,也有着对医生们有疑虑、信任、依赖、失望等各种复杂的感情,也有一些慢病患者见证了一个科室的医生们的成长。患者和我们都是见证者,而非旁观者。
自杀,一个都太多,推进预防自杀工作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在社会和学校,人们对儿童青少年生命教育日益重视,而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地方,每天上演的救死扶伤的故事更是我们以实际行动表白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以及潜在的生命教育!
(陈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