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点评 医患间的“生死”之交

医学人文点评 医患间的“生死”之交

对一个年轻的临床医生来说,你永远不知道今天值班会碰到如何凶险的紧急救治,可能经过全力抢救之后患者转危为安,也可能整个团队的医生、护士忙活一个通宵,患者还是撒手人寰。我至今还记得在临床实习期间,第一次值夜班面对患者的死亡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医生值夜班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以至于医院宣传科设计的一款印有“保佑值班夜无殊”字样的手提袋在青年医生中广受欢迎。

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虽然人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在东方人的传统观念中,“死亡”仍然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特别是谈论患者的死亡,往往会被斥为“乌鸦嘴”。至少,在我接受医学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们一门心思教导我们如何挽救生命,那才是医学的真谛,至于如何面对“死亡”,很少有人主动提及,因为那不吉利。

临床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危重患者已经确定没有救治希望的时候,医生如何选择放手?求生是人的本能,再豁达的人,当面临死亡时,还是会激发出强烈的求生欲望,医生面对患者求助的眼神和家属的苦苦哀求时,更难做出放弃的决定。此时,医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是家长型、咨询型,还是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决策的解释型?可能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及家属,医生要随时变换角色,关键是必须及时做出专业性的判断,抵制对疾病诊治的过度干预和非理性情感冲动,转而引导患者及家属做出更理性的决定。于是,谈话显得尤其重要,尽管这很艰难。

我始终认为,医患关系的本质是一种社交关系。患者从医生这里得到的不仅仅是治疗,还有更多的语言、眼神、肢体甚至包括思想在内的多方位的交流,甚至很多患者和医生会成为终身的朋友。而谈话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交流方式。当一个患者即将走到生命的终点,医生的谈话技巧会面临更大的考验,既要把病情解释清楚,又要根据对方的情绪反应不断调整谈话内容和方式,有时候要直言不讳,有时候要婉转相告。在这种情况下,少一点无谓的理想救治,多一点理解和安慰的语言,甚至能够帮助患者及家属实现最后的人生愿望,此乃至善至诚之举。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我有一个梦想是,能不能让中国的医生心无旁骛地只做好医生该做的事。”其实这也是每一个医生的梦想,可惜总是无法消除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形形色色的人群,既要医术高明,又要善于沟通,既要博览医学典籍,又要掌握社会人文、卫生经济等各种知识。死亡的确给生命赋予了深刻的意义,当面临患者的生命终结,医生必须磨练强大的内心,帮助患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医生是一个既古老又崇高的职业,因为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之重。

(李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