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伦理分析 当医生变成患者

临床伦理分析 当医生变成患者

帕梅拉·蒙斯特(Pamela Munster)是美国乳腺癌研究领军人物、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临床医学教授。她毕生研究乳腺癌,同时也不幸罹患了乳腺癌,在历经医生与患者的双重身份之后写下了《当医生变成患者》这本书。她曾为数千名女性患者提供过诊断、治疗及康复建议,但是当她被宣判成为患者时,却发现尽管自己已是疾病专家,但依然感到无助与艰难。当她自己也是BRCA基因突变患者时,她以其独特的双重视角,敏锐地捕捉到BRCA基因突变对患者多方面的改变、对生活多方面的影响,了解了遗传所带来风险的深刻含义。更为重要的是,她亲身感受到了患者被宣判疾病以及诊治过程中的种种痛苦,以及因为身陷各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恐惧困境,并且深刻地敬佩许多患者“表现平静”背后的英雄主义。

医生不可避免地也会成为患者,尽管不幸,却也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疾病及其诊疗所带给患者的种种不安与焦灼。例如,医生认为甲减只需要吃药就可以解决了,“每天优甲乐,正常人一样”,但是患者却会为每天甚至终身需要服药而感到低落与痛苦;又如,医生认为“甲状腺若癌变了,切除就行了”,但是患者会每日惴惴不安,“我是不是该随访了?可别错过时间呀!”“随访晚了2个月,该不会就癌变了吧?”“医生说的‘可开可不开’,那我是该开刀,还是不开刀呢?”……医生没有患者的真实体验与感受,容易“自以为是”“理所当然”地想象着疾病所带来的影响,而无法理解患者“无法接受”的内心挣扎,“不能自已”的情绪失控,“无处可逃”的长期压抑。

《希波克拉底誓言》最新修订版中这样写道:“我将重视自己的健康、生活和能力,以提供最高水准的医疗。”医生有责任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尽可能地照顾好自己,保持身心健康。同时,医生更需要时刻保有同情心、同理心与换位思考的能力,去悉心感受患者的情感波动,去理解他们的行为与改变,尽可能提供医疗的帮助以及心理的宽慰。

(戴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