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点评 信任来自沟通

医学人文点评 信任来自沟通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出自美国结核病医生爱德华·特鲁多的墓志铭,曾指引过多少初出茅庐的临床医生走出迷茫?在医学科学突飞猛进、新疗法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医学实践的方法可能已经历过无数次革新,曾经的不治之症可能早已是可获治愈的常规疾病,而这来自180年前的嘱托似乎仍如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的漫漫行医之路,丝毫不显得过时。

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其实是“先天的”,没有人会向不信任的人寻求关乎自己生命安危的帮助。当患者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在诊室门口、坐在病床上时,在最开始他一定是抱着对医生的信任态度与医生交流的,虽然这种信任在程度上可能因人而异。作为医生,我们要做的可能就是呵护这份信任,让信任的小火苗渐渐燃起,不要熄灭。而事实上,哪位医生又不愿获得、不愿维护患者的信任呢?那既然患者信任医生才会寻求诊治,医生也是本能地愿意维持这份信任,为何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与患者间的信任有时似乎又是异常脆弱,误解也时有发生呢?

这可能是因为在临床实践中,医患关系常常还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故事中的王伯伯因为医院床位问题对医生,乃至对医院发生了由信任至不信任的转变。虽然经过医生的努力,最终王伯伯还是理解了几次三番无法顺利住院的原因,但这次的就医经历终究还是没能让他满意,甚至影响到他后续的治疗选择。有时信任就像一张纸,一旦揉皱了,即使尽力抚平,也很难恢复原来的样子。如若深究这场误会的缘由,似乎根本上还是有限的医疗资源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医生作为协调医疗资源的“前线战士”,在很多情况下无法使所有人满意,特别是在有“墨菲定律”或意外情况发生的情况下,让患者失望的情形似乎是注定要发生的,而最终的妥协者也只能是患者。

这便促使我们思考,在哪些层面的改进能使患者遇到类似问题时能获得更好的就医体验呢?从宏观层面,当然是增加床位数,增加医护人员,从问题的根源,即增加医疗资源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但“树不能长到天上”,医疗资源的扩增受到时间、空间和经费的限制。即使是发达国家,一次“新冠病毒”的肆虐也使得平时引以为傲的医疗体系显得捉襟见肘。这说明就算有充沛的医疗资源可以利用,但在局部微观层面也可能发生调配紧张的情况。这时,需要我们一线医务人员发挥智慧,妥善解决患者的需求。于是,在现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系统的管理或许也能缓解医生与患者间因医疗资源调配不当而产生误解的可能。比如科室在明确床位后再通知住院,虽然王伯伯可能还是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但他的就医体验是不是会更好,对医生的不满是不是也不会如故事中这般激烈?

当然这已是后话,但文中洪医生通过细致的沟通,让王伯伯情绪最终缓解的努力还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当客观医疗条件无法让患者或家属满意时,医生自然不能简单地推脱于外部因素。通过沟通来缓解患者情绪,为今后的治疗做铺垫,其实也是医生的职责之一。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医疗体制是完美的,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当患者受限于有限的医疗资源,当医生受制于医疗环境的压力时,我们不能忘记初心,要让沟通成为建立医患信任的桥梁,去安慰、帮助和治愈每一位患者。

(朱黎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