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失踪患者疯狂点赞
在消化科学习时,我遇到一位腹水原因待查的患者。
这是位中年女性,腹水中发现了腺癌细胞,考虑腹盆腔恶性肿瘤。可是,寻找肿瘤原发病灶却遇到了困难。腹盆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只看见肠道和卵巢均有增厚,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也未有更多提示,腹水量太多又无法做肠镜检查……一连数天的检查,患者和家属一遍遍地抱有希望,又一次次地失望而归,显然他们正逐渐失去耐心。
主治医生和我这个床位医生也都有些着急,明知有肿瘤却又看不见、摸不着。积极控制腹水稍有成效,我们赶紧与肿瘤内科会诊协商,一致认为此时肠镜检查风险较小,有助于明确病灶及性质。我们和患者沟通了目前情况、肠镜检查的必要性与风险,希望征得她的同意。几次谈话,患者的态度并不明确,她的丈夫始终没有出现,女儿虽一直陪伴左右但尚未成年,其他几个姐妹也是频繁轮替,没有家属能够共同参与决策。于是,唯一可能明确诊断的肠镜检查,也被迫停滞了。
就在这样的胶着之中,突然有天下午,患者和家属背着包匆匆忙忙地离开病房。当时,我正忙着收治其他新患者,穿梭在病房和办公室之间,经过病房走廊时刚好遇到走在最后面的患者女儿,她手上正拿着洗漱的小盆。我好奇这是要干什么呀?我记得今天下午没有安排检查,患者外出是做什么,还要带上生活用品?于是问道:“你们干什么去?”患者女儿支支吾吾,没说清楚就匆匆离开了。
我继续忙着收治新患者,等回过神来去她房间一看,患者桌上、床上的东西已被全部收拾干净了。我一惊,第一反应是患者跑了?原发肿瘤还没查清,患者和家属怕是已经没了耐性,难道不查不治了?还是被医托给骗了?护士也闻讯而来,觉得收拾得异常干净不合常理。
于是,马上联系了医院防保科和上级医生。同时,我着急地拨打患者入院时登记的电话号码,始终没人接听。越是没人接听,我就越是着急,一遍遍地拨打希望能联系患者,不知不觉已拨了十几次。一开始是焦急,后来甚至有些恼怒了。为什么医生对患者的关心,就这样被拒之不理?我们哪里做错了吗?
过了几个小时,患者和家属回来了。家属直接冲到办公室,对着我一顿控诉:“难道是怕我欠费逃走吗?电话一直打,一直打!你们查了这么久都没查清楚,我自己出去找专家看看怎么了?”我一下觉得委屈,想要反驳。作为床位医生,我打电话的本意是想要联系到患者和家属,询问他们的去向,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却变成了他们口中的其他用意。我真白担心他们了!早知道他们是这样想的,我何必关心他们!
他们自己跑去看肿瘤内科的专家门诊,但殊不知,他们看的专家正是我们每日在联系讨论的肿瘤内科会诊医师。我们已经请了肿瘤内科专家参与诊疗,隔日电话沟通病情,共同商量着创造条件做肠镜以明确诊断。
我觉得既委屈,又生气,话到嘴边,但还是忍住了。患者和家属也怏怏不乐地离开了办公室。
现在,静下心重新审视这次“医患沟通”的小冲突,庆幸当时没有进一步升级为吵架、谩骂甚至肢体冲突。我记得医院的“医生安全知识讲座”中有提到,医患冲突的处理原则中包括了“重视”“预防”与“降级”。我也进行了对这件事的自我反思:
首先,因为病情复杂、诊治曲折,患者和家属就容易产生不满意和不信任,医生应该多沟通、多交流,积极推进诊治以解除或降级矛盾,同时还要重视与预防临床冲突发生的可能。
其次,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冷静地处理问题。例如,护士已经上报防保科,医院可通过正规、有效的手段寻找患者,我无须在无人应答的情况下反反复复打电话,让情绪“失控”、行为“固执”,这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只能激化矛盾。
最后,我要摒弃“自以为是为了患者好”的想法与心态,而应该多些共情、换位思考,多站在患者和家属一方去客观地审视与思考。如果等大家情绪都平复了,我再关切地去问一问情况,想一想办法,也许故事的结局会更接近双方所期待的样子。
(王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