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点评 看见微光,看见希望
《看见微光》提及了3类患者,第一个故事里知书达理的患者和家属照顾医生的感受,第二个故事里刺猬一样的出租车司机感动于医生的温暖和信任,第三个故事里抢救无效,家属就气势汹汹要求赔偿。或许每一个医生的行医生涯中都碰到过类似的人和事。
3个案例的共性是患者和家属都面临着治疗效果欠佳,最终面临患者死亡的结局。人生无常,每个人都要面临生老病死。在疾病面前的选择,有时候很难,要考虑家人,要考虑经济,要考虑自身的承受力。有时候也很简单,最终的结局是悲剧,这个病治不好了。“向死而生”,有些人坦荡,尽人事,听天命;有些人接受,从否认抗拒到寻求帮助;有些人迁怒于人,把医生当作仇敌。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在1 969年出版的《论死亡与临终》一书中提出“哀伤的5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消沉、接受。”在不同的阶段,患者和家人出于不同背景,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医生是一束微光,映照在每个家庭面对生老病死的阶段。
有时候,我们希望医生能逆天改命,把疾病治愈,从此不受疾病之苦。有时候,我们希望医生能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至少多一点时间享受天伦之乐。甚至有时候,我们希望医生哪怕能延长生命的1小时甚至1分钟,让患者再多留在人间一点点时间。那时候,医生能做什么?
医学有局限性,有一些疑难杂症,光诊断明确就已经辗转几家医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而确诊之后发现是无药可救。医生也有局限性,医生也是人,并不是神仙,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愿望。
患者也是一束微光。知书达理的患者,即使暂无特效治疗的绝症面前,患者和家属并不迁怒医生,而是看到医生努力的帮助和安慰,并心怀感激,充分信任和体谅。这微光也能照亮医者内心的无助和无奈。
在这个阶段,医生或许也能做些努力和帮助。首先,解释病情和预后,减少患者对疾病未知的恐惧。其次,提供现有的医疗手段和个体化的治疗建议,帮助患者做出治疗的选择。最后,做好抢救的准备和解释工作,尊重患者和家属最后阶段的意愿。
也许最终的结局一样是死亡,至少患者和家属能够感受到医生的帮助和安慰。希望患者能从容地安排自己余下的时光,家属能珍惜照顾患者和亲人相处的时间,希望在最后的阶段每个人没有什么遗憾和后悔。想要从容和无悔,需要珍惜,也需要理性。当我们为失去的亲人号啕大哭时,也看到人生的希望在活着的亲人中延续。
2020年的武汉,在做CT的途中,中山医院援鄂队员和患者共赏落日。如同这道微光,这希望,便是作为医者努力和死神奋战,全力面对患者的生老病死的意义所在吧。
(彭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