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伦理分析 围绕“生命”的人际关系
故事分别来自3个不同年龄段患者:渴望重获新生的男孩,守护家庭亲情的中年人,走向生命尽头的老爷爷。这3个定格画面的瞬间,是千千万万患者家庭的写照,是疾病带给患者及其家庭各种不幸的缩影。随着医学伦理学的不断发展和逐渐被重视,越来越多的医护群体能够在诊治服务的同时,去发现与感知患者的情感需求,去体谅与理解他们的艰难困境,去想方设法提供救治、帮助与安慰。
事实上,最早的医学伦理学起源于西方中世纪和我国古代前,又称为“医德学”。西方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提出了对医生职业及行为的规范与准则,更是对医疗职业精神与道德的倡议与宣誓。中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阐述了医者当满怀同情与仁爱之心,尊重与珍爱患者生命;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大医行业》等名篇更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医学道德认知高度。1803年,英国著名医生、哲学家托马斯·帕茨瓦尔首次提出了近现代医学伦理学(medical ethics)概念,将对医生的道德判断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此后,不断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至20世纪60—70年代,医学伦理学进一步发展完善,美国学者提出了“生命伦理学”的概念,利用生物科学改善人民生命质量,探讨生命本质、价值及道德的伦理学分支。生命伦理学,是以“生命”为中心,主要关注围绕“生命”所展开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医患双方权利与义务),生(生育控制、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产前诊断与性别选择等)与死(死亡概念与方式、器官移植等)的问题,以及个人与群体(人体试验等)、与社会(公共卫生保健等)的关系等。
当今医学伦理学的基本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也需要与时俱进。首先是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倡导一切为患者服务的人道主义精神。其次,是为医学新技术的合理运用开辟道路,探讨和解决这些伦理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再者,是为卫生保健政策提供伦理学的权重和支持。最后,要为健康提供道德指导。
无论这个时代如何改变,医生救治疾病、解除痛苦、维护权益的职责与道德,将始终不变。
(戴晓敏)
附:《希波克拉底誓言》(2017年10月,WMA大会,第八次修订,洛杉矶,美国)
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我正式宣誓:
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人类;
我将首先考虑患者的健康和幸福;
我将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和尊严;
我要保持对人类生命的最大尊重;
我不会考虑患者的年龄、疾病或残疾,信条,民族起源、性别、国籍、政治信仰、种族、性取向、社会地位,或任何其他因素;
我将保守患者的秘密,即使患者已经死亡;
我将用良知和尊严,按照良好的医疗规范来践行我的职业;
我将继承医学职业的荣誉和崇高的传统;
我将给予我的老师、同事和学生应有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我将分享我的医学知识,造福患者和推动医疗进步;
我将重视自己的健康,生活和能力,以提供最高水准的医疗;
我不会用我的医学知识去违反人权和公民自由,即使受到威胁;
我庄严地、自主地、光荣地做出这些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