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谵妄”的老先生

八、“谵妄”的老先生

凌晨3点钟,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叫醒。电话那端传来护士焦急的声音:“2床老先生突然大吵大闹,家属安抚不了,快来看看患者!”

接到电话的我立即提起精神,来到床边。只见患者已经把手上的输液针全部拔掉,一边挥舞手臂,一边嘴里说着:“不要用药了”“我要出院”。家属在一边好言相劝,处处示弱来试图安抚老先生。但是老先生完全不为所动,情绪反而越来越激动,开始责骂家属。

看过病史,眼前这位老先生已经78岁,因晕厥、肾功能不全和高血钙入院,在周转部住院1周后转入血液科病房,检查后最终确诊“多发性骨髓瘤”,正在接受第1周期的化学治疗。诊疗过程非常顺利,老先生为什么会突然如此烦躁呢?

在确认了老先生生命体征平稳后,我尝试与他交流。我看见老先生由于情绪激动,头发散乱,衣服扣子也扣错了;言语间发现他思维不是非常有逻辑,有时思维跳跃,有时答非所问。我问:“有没有不舒服?”,他答:“我已经住院很久了”;我又问:“为什么不想用药?”,他又答:“我要回家了”……诸如此类。此时,脑海中出现了“深夜”“老年人”“肿瘤患者”“化疗”等关键词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位老先生可能是谵妄了。我联系神经科医生,也给出了类似的意见。

在给老先生使用药物治疗之前,我略带疑惑地问了他一句:“您有什么不开心、不满意的吗?为什么会突然情绪不好呢?”这时,老先生突然安静下来,停了一两秒后问我:“医生,我能和你聊几句吗?”“可以啊,但是现在很晚了,可能会打扰到周围的患者,我们去办公室里聊吧。”

随后,老先生随我回到办公室,我们长谈了一个小时。聊完以后,我忽然理解了他这次“谵妄”发作背后的原因。

原来,老先生入院前曾经有过晕厥,因此住到周转部后被要求严格制动,吃饭、大小便都不能下床,这极大地影响了他的生活习惯。比较明显的表现是,既往每天都有大便,但住院后连续1周都没有再解过大便。除了生活上感到非常不适,还和医生缺乏足够的沟通,老先生不能理解他为什么就不能下床活动。尽管他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是情绪上已经出现了抵触。之后,老先生病室里有其他患者去世,更是加重了他感情和情绪上的不适。因此,老先生强烈要求转到普通病房。

到了普通病房以后,经过检查和治疗,医生同意他下床活动,老先生的情绪才有所缓和。但是这次生病,原有的家庭矛盾逐渐暴露和激化,有些平时不在意的生活琐事也逐渐放大甚至影响到他与儿子的相处。看护过程中,儿子有些关怀不够的地方,就会引起老先生的伤心和委屈,不善于表达,只能窝在心里。同时,医生对疾病的解释也不够简单透彻,他始终对自己的病情不能充分理解。因此,老先生再次经历了情绪上的波动。

使用化疗药物后,患者身体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如皮肤瘙痒、恶心及头晕等。加上之前就对病情不够理解,老先生对自己今后的生活非常的不确定。他不知道自己能够活多久,不知道今后自己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在这个深夜里,患者回想自己的种种经历,长期以来一直被压抑的情绪终于控制不住,但老先生不知道该怎么释放,最终以“谵妄”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讲完整个故事后,老先生说自己感觉已经好多了。深夜里打扰到医生和周围的患者,他很抱歉。我也安抚了他,最后他独自安静地回病房去了。

发生在这个老先生身上的故事给我很大触动。很多时候被诊断为“谵妄”的表面,背后可能都有未被知晓的原因。作为医生,如果简单地把谵妄本身作为疾病加以处理,而忽视了引起谵妄的深层次原因,很可能出现治标不治本、药物效果不佳的情况。医生不能只在乎患者的“病”,也要关注“人”的属性,通过沟通和倾听,读懂患者的经历,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困扰忧虑,才算做到了对患者的全面了解。在了解这些原因后,所谓的“谵妄”,可能只是每个人在经历了生病的过程后出现的正常的情绪反应。和患者多沟通、多交流,通过心理关怀,很可能不需要药物就可以使症状好转。如果我没有听老先生倾诉,而是简单地用药,今后他很可能会再次出现类似的症状,然后不断重复“谵妄”发作—用药治疗的过程,直至某个时间有人认真听完了他的故事,打破了这个“恶性循环”。每个人在生病住院前都曾有不同的经历,或许平淡,或许热烈,或许冷清,或许温情。这些迥然不同的经历,会影响患者在医院里的表现。我们平时在忙碌的工作中,可能没法做到倾听每个患者诉说他们的心路历程。但是,还是应该尽己所能,多点耐心,多点关怀,不要让“谵妄”蒙蔽眼睛。

(周 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