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点评 耐心,有多种走向的可能

医学人文点评 耐心,有多种走向的可能

“心理科的诊断,许多就是医生的傲慢与偏见。心理问题如同光谱,常常没有绝对的边界说是有病还是没有病。数分钟的问诊,就能给人下一个深感屈辱的诊断。这是专业、理性、客观还是傲慢与冷漠呢?”曾有朋友在经历了短暂的问诊后,轻易被打上心理疾病诊断标签后,带着失望与质疑这样对我说。我没有想到,一位拥有精深知识的专家,有时候也会面对这样严厉的批评。

周医生故事里的老先生比朋友幸运得多,遇到了一个愿意花一个多小时去倾听他的医生,他的“谵妄”就这样被治愈了。老先生的故事如同一个经典的案例,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神志不清、语无伦次、情绪激动的“谵妄”患者,在医生倾听他发病时所经历的背景故事后,跳出教科书的框架,判断“谵妄”情绪表象下面的原因。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是很好的宽慰,它提示:通过耐心,有多种走向的可能。

我们在初次踏入医学院的时候,都觉得医学是人文的、灵动的、思辨的及关爱的。无论是错综复杂的病因线索,还是扑朔迷离的复杂症状和体征,医生都能把复杂变成清晰,如同福尔摩斯,最后一定能够探寻到疾病的真相。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只是,好像越往前走,医学最初的“灵气”慢慢褪去,消失不见。日复一日繁重的工作以及持续的压力,看到一个个病例,再也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理性、客观及高效,仿佛穿上了安徒生童话中的红舞鞋,一刻不停地旋转,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倾听,患者症状、体征和检查数据,迅捷作出诊治决策,虽然偶尔耳边还会响起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的话,“倾听你的患者,他在告诉你诊断。”

我很喜欢周医生讲述老先生“谵妄”的故事,每一个生命,都渴求被爱,被看到,被听到。倾听患者的声音,这个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每个患者,在身体受到病痛折磨时,通常精神也会受到困扰。即使是高年资的医生,在精神科方面拥有精深的知识的专家,在面对复杂的患者情况时,也会受到困扰。期望医生都能够带着刚刚毕业时的初心,跳出经验的框架,不带着任何偏见,去凝视一个个患者,因为他们不仅仅是病例,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不同背景与经历的人。

(金雪娟)

“谵妄”是综合医院内外科最常见的精神科问题之一,其临床表现和处理是精神医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相信不论哪个专业的同学都可以背得滚瓜烂熟,然而考试重点、临床常见疾病平时背得熟就一定意味着容易处理,并且能够处理得当吗?

越基础,才越见真功夫啊!

在故事中,作者差一点就上了“当”。情况紧急,诊断又明确,那就直接上药呗。按说,这样的处理并非算“错”,但是越是基础的地方,越是细节的地方,越是见真功夫。庆幸作者一时不忍用药,花了一点时间和患者“聊天”。

甚至在作者的眼中,这一个多小时可能仅仅是那天相对比较空,和患者随意“聊了几句”;但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作者时刻牢记“为患者服务”的精神,更是临床基本功的综合体现。那一个多小时的聊天,既详细地询问了病史,又了解了患者的家庭背景和结构关系,对患者的整体性格有个把握,同时还对患者的情绪起到了很好的疏导宣泄的作用。这才是真正的“去除诱因、改善环境”!

苏格拉底说:“医生有三件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对于内外科医生来说,常常会存在这样一个误解,觉得自己又不是心理医生,也不懂什么心理治疗,平时只要言语客气一点,态度温柔一点,就可以了。这样的观念不免有些狭隘。这里的“语言”不仅仅是“说话”,是一种时刻心怀患者,把患者当人的思想体现,更是时刻牢记临床原则,凡事坐实做细的精神体现。回过头看这个故事,作者没有用药,凭着“三言两语”让问题浮出水面,且凭着“三言两语”将问题一一梳理,慢慢解决。

在教材上,谵妄的处理原则“去除诱因,改善环境,对症处理”,看着只有这12个字,真正做到却是考验基本功,考验医德人品!

(叶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