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点评 疾病之痛终融于生命之乐

医学人文点评 疾病之痛终融于生命之乐

看到这个热爱生命的尿毒症女孩的故事时,在为她的开朗和坚强喝彩的同时,也不禁想到作为医生的我们能做些什么,能否帮助她做出“最佳”选择。

生活充满了选择,医学更是如此。在面临疾病时,医生往往是站在理性专业的角度给出选项,可是患者对于疾病的生理、病理存在着理解障碍,这些选项在他们看来可能就是冷冰冰的文字而已。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情,患者更多地会问:“医生,我是否还能正常上班?”“医生,我是否还能外出旅游?”“医生,是否还有其他更便宜的方案?”“医生,我是否还能生孩子?”……看似鸡毛蒜皮,却是和患者切身相关的大问题。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和患者去沟通呢?是一味坚持医学原则,还是处于“同情”向患者妥协呢?

人们常说要“有质量地活着”,是指生命、生命价值与生命质量的融合与统一。对于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维护他/她的健康,即无生理疾病的状态。其实这仅仅是生命质量的内在价值,其还有外在价值,就是个体活着的目的和意义,是个体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当处于疾病状态时,其内在价值的受损必定影响其社会功能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毋庸置疑,治疗的选择项总是会在活得更长、还是活得更宽中博弈,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功能的损失才有可能得以维持鲜活生命的灿烂,也是医者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从医学角度展开的治疗,有时候可能和个体与社会期望值存在矛盾。那么,这个时候的治疗选择就成了一门艺术。希波克拉底在其《流行病》一书中提到:关于疾病,要形成两个习惯——提供帮助或者至少不做伤害。这门艺术包括疾病、患者和医生3个因素。医生是这门艺术的仆人,患者一定要与医生合作来战胜疾病。可见医学离不开医患共同参与探讨。治疗选择和知情同意是患者最基本的自由,医生的选择不能代表患者的选择。医务人员尊重患者做出的理性决定是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的原则之一。在临床上,我们常常能听到“医生,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是……”,在不违背法律和科学原则的框架内,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患者的选择。治疗的含义不单纯限于生理状态的改善,也应该包括心理、社会状态的完好。如果因为一味追求疾病的治疗,而不顾及患者社会、心理的要求,如果患者因病失去了社会功能,造成了心理疾病,那也不是完美的治疗。

求医过程中,患者就如同在陌生土地上的异乡人,对疾病的认识有限,甚至一无所知。具有专业知识的医生不应仅仅抛出冰冷的没有温度的选择,让患者手足无措,而是应该尝试和他们成为朋友,进行一场有温度的谈话,共同面对疾病,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再回到我们这个故事中,正是姑娘能够和医生畅通而积极地沟通,在接受专业治疗的同时,才能继续工作,和家人去看看世界,偶尔逞逞口腹之欲,还能憧憬未来的生活。如果医生能再多一些人文关怀,如果患者愿意向医生敞开心扉,相信疾病之痛终将融于生命之乐。

(龚劭敏)

医学的发展与进步,让公众对疾病诊治水平的期望度越来越高,而实际上,无论医生多么努力地提高自己学术水平和治病救人的能力,但总有一些疾病暂时无法攻克。26岁的晓晴已经饱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困扰长达5年,一开始她就知道自己迟早要面临透析这个“结局”,面临“腹膜透析”或者“血液透析”的选择。小张医生面对这个仅比自己小1岁的姑娘有很强的同理心,会为晓晴无法像自己一样随意远游、随意享用炸鸡而羞赧、伤感。张医生虽然无法治愈晓晴,却愿意体会晓晴的情绪和想法,理解她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她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晓晴分析透析治疗方案的利弊,选择最合适病情的治疗方案,帮助其增进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医学伦理学有4个基本原则——尊重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公正原则。医务人员要尊重患者及其做出的理性决定,但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自主性绝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责任,必须处理好患者自主与医生职责之间的关系。尊重患者包括帮助、劝导、协助患者进行选择。医生要帮助患者选择诊治方案,必须向患者提供正确、易于理解、适量和有利于增强患者信心的信息。我们正处于一个希望尽可能尊重他人观点和选择的时代,当患者充分了解和理解了自己病情的信息后,患者的选择和医生的建议往往是一致的。当患者的自主选择有可能危及其生命时,医生应积极劝导患者做出最佳选择,不应抱有听之任之、后果自负的态度。

对于慢性病和终末期患者来说,很多时候医治身体之外更需要的是医生的理解,理解患者的痛苦是另一种形式的救死扶伤。对于晓晴来说,有创的透析治疗带给她深深的忧虑,未知的风险甚至让她惊恐。医患双方通过充分的沟通,医生了解了患者的爱好乐趣,理解了患者的悲伤与恐惧,告知其疾病现状和不同透析方案的利弊,可以协助晓晴完成艰难的抉择。虽然选择了透析意味着她不再能够自由远行,无法亲身体验异国的风土人情,但接受透析可以稳定病情,让她能再次畅享美食,可以痛快地吃下美食且不用顾虑肾脏的负担,可以用工作服遮挡的颈静脉埋管不用被投以异样的眼光,这些小小的方面都可以显著地提升晓晴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帮助晓晴接受透析,摆脱透析带来的恐惧和困扰,重拾生活的信心,继续从生活中体会到快乐是医生对于晓晴的另类治愈。

忙碌的医疗工作使得医生很多时候顾不上与患者交流,医生一句客观冷静的描述也可能成为一股寒流,让患者凉透心底。医生不能单单把治愈疾病作为自己成就感的来源,帮助患者同样应作为自己的成功标志,通过积极与患者沟通,减轻他们的痛苦,分担他们的忧伤,即使无法治愈疾病,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符合患者的最佳医疗获益的。一个医务人员善于与患者沟通,将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转化成患者能够理解的语言与信息。任何医疗上的选择,应该满足“有指导的自主选择”,医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基于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确保有利、无伤害、公平的前提,给予患者自主权充分的尊重。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目的,即人可实践的最高的善,就是幸福。”尽最大努力让患者和正常人一样生活,获得更高的生命质量,获得生活幸福感是医务工作者的最终使命。

(杨梦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