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竞速12小时

十八、生死竞速12小时

临床过程当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印象深刻的人或事。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故事,是我在消化科轮转期间遇到的一个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病例。从这个故事当中,希望能带大家一同感受真实的医患关系、青年医生的成长以及医学的人文关怀。

初遇患者

故事中的患者老金,是一位54岁的中年男性。身材魁梧,长得非常壮实。之前一直很健康,打小就没输过液。但在2020年10月13日晚餐后,他却开始出现腹胀症状,当时没有觉察到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依旧按照往常的习惯在小区里散步。晚上10时左右上床休息,却因为腹胀辗转反侧,始终难以安睡。1小时后突然开始全身冒冷汗,一阵阵的濒死感涌上心头,当场晕了过去。持续约1分钟,老金苏醒了。家里人迅速叫了救护车。在运送患者途中,他又再次晕厥1次,急救后逐渐恢复了意识。

送到当地急诊时,已是凌晨1点多。诊治过程中,他开始大口大口地呕吐暗紫色血块,前前后后有300 ml,解了数次柏油样大便,期间晕过去2次,急诊予以补液扩容、止血抑酸,病情才稍稍稳定。次日中午,便转到了中山医院急诊,经过6天治疗,血压平稳,心率稍快,但仍有黑便、上腹痛,于是转到了消化科病房。我看到他时,他正跟家人有说有笑,看来经过这几天的治疗,病情是控制住了。

生死12小时

1.申时(15∶00~17∶00)∶病重还是病危

我接诊老金的时候已是1 6点,他的床位医生不在,我作为互助组医生代为收治新患者。对于一个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我知道首先要判断出血的严重程度,其次是评估是否还存在活动性出血。老金的血红蛋白已从最初的137 g/L下降到目前的53 g/L,相当于短短1周内丢失了人体将近2/3的血,尽管血细胞比容仍在进行性升高,但还没有循环衰竭的证据。我正想跟家属沟通病情轻重之时,老金突然说肚子痛,痛得厉害,当即解了约100 ml的大便。我有些警觉,立即去看了大便的颜色,黑便中间部分有些许红色血丝。听诊肠鸣音活跃且高亢,这些均提示患者仍有活动性出血。于是,尽管当时患者自我感觉良好,血压也在正常范围内,但我还是向患者及家属告知了“病情危重”。

2.酉时(17∶00~1 9∶00):病因排查

对于一个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贫血严重并且仍有活动性出血时,明确具体的出血部位就成了生死攸关的问题。但这个患者有些棘手,一是家属在急诊拒绝胃肠镜检查而错过了48小时内的“黄金诊疗”时间,二是目前贸然外出检查风险很大。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当晚1 9时我们给患者安排了急诊胃镜检查,仅看见轻度的慢性胃炎。1 9时40分左右,患者刚返回病房,又再次呕血,全身冷汗、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血压掉到了80/60 mmHg,直接出现了休克症状,监护仪器的报警声此起彼伏。我第一次见到,活生生的患者在面前边抽搐、边吐血的惨烈场面,真有些懵,几秒钟后缓过神来,毅然开始投入抢救。

3.戌时(1 9∶00~21∶00):先救命,后治病

对于一个消化道急性出血的患者,想办法保命就是第一位的。抢救的过程紧张而有序,各类止血药、升压药在转科时早已用上,接下来就是大量快速地补液扩容。紧急联系了麻醉科进行颈静脉置管,快速开通了保驾护航的中心静脉通路,随着一袋袋液体的陆续补充,生命体征在逐渐恢复,四肢也开始温暖起来。我们也向血库紧急申请用血。

4.亥时(21∶00~23∶00):介入还是手术?

老金的状况趋于平稳,但只是暂时的,在出血点没有找到前,定时炸弹依旧随时可能引爆。眼前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介入科找到出血位置进行封堵,二是普外科直接开腹探查找到出血位置直接止血。综合考虑患者出血量大、腹腔情况复杂未知,外科手术风险极大,介入科血管造影(DSA)是更优的选择。尽管家属同意了,但是我看得出老金眼中的恐惧与无助,对于一个刚刚从鬼门关拉回来的人,再次外出检查又是一次前途未知的考验。为了减轻他的害怕,也节约路上的时间,我提前预走了一遍去介入科的路,畅通了所有门禁。运往途中,我拉着老金的手,轻轻地问:“你怕吗?”他虚弱地说:“怕,我不想死,女儿上个月刚刚结婚,我还有好多事情想做。”是啊,他才54岁,之前身体一直挺好,这次突如其来的疾病和抢救让他们全家都陷入了恐慌。其实我也很怕,因为这也是我第一次独自面对这样微弱的生命。此时的他该有多么无助,濒死感和阵阵凉意不断袭来。我安慰他:“别害怕,我们都在呢,会尽全力的,你也要坚强。”

5.子时(23∶00~1∶00):方向明朗

等车推到时,介入病房的老师早已准备就绪,虽然已近午夜,但在他们脸上看不到任何困倦,有的只是敬业。患者浑身散发着尿便味道,但在操作过程中,大家都在集中精神操作,生怕漏过任何一丝迹象。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分钟,但随着血管一根根的显影,时光仿佛是静止的。腹腔动脉未见明显异常血管染色,大家的心稍稍安了些,不是最大的这根;肠系膜下动脉造影未见异常,困惑开始袭来,可以观察的范围越来越小,会不会无功而返?终于,在出血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示空肠可见团块状血管,抓到疑凶了!普外科也迅速赶到,住院总、二线医生很快根据介入影像,锁定了最可疑的出血部位,立即手术!从接诊到送去手术室,已过去了7个多小时。我踏着满天星光,背着双肩包,默默地离场。既然方向已然明朗,剩下的就是相信我们顶级的普外科天团,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拆弹”成功。

6.丑时(1∶00~3∶00)和寅时(3∶00~5∶00):化险为夷

当夜的手术情形,我是通过次日查看手术记录略窥大概。

“开腹后,小肠及结肠肠腔内可见广泛积血,距离屈氏韧带约10 cm处小肠对系膜缘可见5 cm占位,呈游离,与周围无关联。其余位置探查无殊,遂行小肠部分切除术……”

这台手术进行了4个多小时,普外科的勇士们果真“拆弹”成功,却也一夜无眠。待一切都安顿好时,天空已经泛起了鱼肚白。这个患者的诊治经过真是跌宕起伏,从急诊、消化科、介入科,再到普外科,从呕血、休克、复苏,再到查明真相,这生死竞速的12小时,是数十位医护人员的接力与合作诊治。

尾声

术后病理学检查提示胃肠间质瘤,这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隐形杀手”。出院2周后,我打电话随访。接电话的是老金本人,稍微寒暄了几句,他说已经能在小区散步了。他对中山医院的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这种赞美,也许就是我们一直不断努力前行的初心吧!

从他的病例,我学到了医者的担当。作为接诊医生,不管你是床位医生还是当值医生,治病救人都是我们的天职。从接诊、外出胃镜、DSA检查直至外科手术,我践行了医院入职培训时老师们教诲的“首诊医生负责制”。对于无助且缺乏医学知识的家属,除了安慰以外,我们还要循序渐进地及时沟通病情。也许在他们看来,“我爸这么年轻,以前身体好好的,怎么突然一下子就这样了”,这种突发急诊重症是医患矛盾的重大隐患。在临床工作中还要注重细节,时常关心患者的饮食、查看大小便的颜色,可能对患者的病情会有不一样的预判。

记得本科在心内科实习时,查房遇到一位3支冠状动脉病变的老年患者,是个地道的农民,家里穷得实在放不起支架。尽管病情严重,但他依旧惦记着上菜地拔草干活。我的老师拉着他粗糙的手,暖心地说:“以后记得下地的时候,带条小板凳,累了就坐下”。书上会说无数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方法,但带“小板凳”这种细节和人文关怀却永远从教科书里学不到,令人动容。医生不仅要去除病痛,更要给人以鼓励,我们给患者带去的爱与希望,足以重新燃起熊熊之火,点亮生命之灯!

(张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