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境遇给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带来的挑战

二、新境遇给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带来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给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带来的挑战

无论是在客观现实的层面,还是在这一客观现实所包含的主观意图的层面,经济全球化进程都对我国的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从客观现实的层面看,经济全球化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成为它们极力向全球强制推行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及其制定的国际经济法则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手法不断翻新,而且越来越隐蔽。西方国家借助与我国扩大文化艺术交流的机会,通过各种方式大力传播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我国的高等教育来看,高校不仅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教育水平的挑战,而且也面临着西方文化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吸纳一切有益的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要弘扬主旋律,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帮助艺术院校学生增强对各种西方社会思潮辨析、甄别和抵御的能力。

(二)社会信息化给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带来的挑战

社会信息化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和信息传播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它们总是企图把这种信息优势同意识形态图谋结合起来,对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传播有害信息,力图使网络成为其实现政治图谋的新工具。加上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是出自西方国家的英文信息,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正是利用这一优势,在传播文化信息和控制舆论导向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将它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倾销给别的国家和地区。

信息化的进程,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愈益先进、信息源愈益广泛、信息渠道愈益多样的进程,同时也是总体上愈益打破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信息获取差别的过程。如果说,在信息技术不甚发达的条件下,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作为贯彻国家意志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活动,尚具有权威信息源特点的话,那么,信息化的发展则已无情地打破了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原有的权威信息源的地位。信息传播愈益多元多样,教育对象接触不同倾向思想意识的机会越来越多,其信息摄取行为也愈益个体化、隐蔽化。信息化的进程缩减着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信息差别,促成二者之间在信息获取方面平等关系的形成,从而也促进教育对象平等观念、民主观念的形成和强化。当前,各种信息媒体特别是网络空前普及,那种由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话语权进行信息垂直传递的情况已成为历史。思维活跃、目光敏锐、善于独立思考、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院校学生网民,在信息占有的数量、质量、速度等方面,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思想政治教育者。这无疑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发挥自己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和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互联网本身的隐匿性及相关制度规范、教育引导措施的滞后,出现了很多艺术院校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和心理健康问题。网络的分散性和匿名性增加了信息管理的难度。网络信息管理的乏力意味着网络行为得不到有效制约,助长和纵容了一些艺术院校学生网民自我意识的膨胀和道德责任心的淡化,导致了网络行为的失范。更加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沉迷网络造成的网络依赖综合征,已成为威胁艺术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