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教学的课堂语言技能
狭义的教学语言专指教师的课堂讲授语言,即教师的有声语言。事实上,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有声语言、体态语言、书面语言的综合。此处主要是要研究教师在课堂上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
(一)有声语言的运用技能
1.要讲究有声语言的逻辑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征服学生需要依靠两种力量。一是传授知识本身的真理力量。思政课程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二是教师教学语言的逻辑力量。教师要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论证,严密地进行推理,而且还要做到吐字清晰、发音准确、措辞恰当、条理清楚。这种逻辑力量会使教学显现逻辑的美。
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还要讲究既要有书面语言的严谨和精确,又要有口头语言的通俗。“精确”是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少而有分量,并能恰当科学地表达讲授内容。对学生已知的东西,要简单概括;对学生不懂而又必须掌握的东西,要讲得细致深刻。“通俗”是要求讲授不但要深入,而且还要浅出,易于听,易于记,易于理解。
2.要讲究有声语言的趣味性
思政课程的教科书虽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但其理论内容较多,存在一定的抽象性。要想使这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死板的知识形象化,教师的教学语言就不能固定化、格式化、公式化,而应使用新鲜活泼、富有情趣、能充分反映出教师感情色彩的语言,让教材里的文字“活”起来,以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3.要讲究有声语言的节奏感
在教学中,教师语言节奏的快慢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一般说来,教师的讲话速度应与学生的思维速度相适应,这样才有益于学生及时而又准确地接收教师传出的知识信息。如果教师讲话的速度太快,传出的信息在学生大脑中反馈的时间就短,学生大脑对收取的信息来不及处理和思考,就会部分地漏掉。如果教师讲话的速度太慢,就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减弱听课的兴趣与效果。因此,教师在讲授语言的速度上,一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决定;二是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即学生的智力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时,讲话的速度可放慢,反之可快一些;三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即讲重点、难点时,可放慢速度。同时,教师讲授时的语调也应有抑扬顿挫的变化,做到轻重结合,高低相错,起伏相融。
4.要讲究有声语言的启发性
一堂课讲得如何,教学效果如何,与其是否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密切相关。具有艺术性的讲授,总是善于把启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一是要激发动机,二是要诱发兴趣,三是要引发思维。
从学习动机来说,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有了这一动力,学生才有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的教学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根本因素。
从学习兴趣来说,它是启发人们认识的积极性的重要心理成分。它并不在于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这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力量。有了这种力量,学生才有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知识和问题的讲授要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热情,这样他们才会愿意去学。
从思维品质来说,它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前提,学生不进行思维就不能弄懂问题和掌握问题。思政课并非死记硬背的课程,它同样需要思维。记忆问题需要思维,理解问题需要思维,分析问题更需要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思维品质则也更为重要。学生只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跟着教师的思路积极地思考问题,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理解和把握知识与问题。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使他们大胆创新,进行探索性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艺术不只在于对学生的激发、诱发、引发,还在于巧设悬念、妙置疑难。这是激发动机、诱发兴趣、引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与方式。悬念具有很大的诱惑力,能使人有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设了悬念,就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其中进行不懈的探求。悬念促使学生去探求,疑难则引导学生去思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学习知识的起点,思是学习深入的源头,是沟通智慧的桥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了疑,也就为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设置了导因。
(二)体态语言的运用技能
所谓体态语言也就是教师的态势语,或叫“非语言行为”,即教师的教态。它是教师的姿态仪表、举止风度、形体精神等在教学过程中的展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其展示得恰当、得体、富有美感,便会形成精妙绝伦的教态艺术。
1.教师各种体态语言的运用技能
(1)仪表的运用技能
教师的仪表在教态中是最先作为审美对象进入学生视野的,并成了学生评价教师的最直接依据。教师的仪表是教师通过穿着打扮形成的一种外在气质和风度。教师仪表的基本要求是:从气质和风度来讲,应该是沉稳机智、谦和真诚、优雅端庄,给人以舒适之感;从穿着打扮来说,应该是穿戴得体、整齐清洁、朴素大方,给人以和谐之感。这是教师仪表的审美标志。但要注意,教师讲气质和风度,并不是讲“派头”;讲穿着和打扮,也并不是讲“时髦”。
(2)举止的运用技能
举止是指教师的头姿、步态、手势等在教学空间活动变化的样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要靠举止来表情达意。教师举止的基本要求是:稳重大方、自然从容、端庄潇洒、不亢不卑。从站姿来说,要自然、稳重,不要故摆姿态,也不要两臂拄着讲桌讲课;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身体要稍向前倾,做洗耳恭听之势。从步态来说,步态的移动要以讲台为中心,并服务于教学,既不要老站在一个地方不动,也不要过频地在学生面前走动。从头姿来说,头要正,不要一味地偏向某一侧,也不要左右摇摆,更不要望着天花板或窗外讲课。从手势来说,与有声语言配合的手势要恰到好处,既不能没有手势,又不能动作过大,会给人以手舞足蹈之感。培根说:优雅合适的动作美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因此,教师的举止不可轻浮、粗俗、装腔作势。
(3)情态的运用技能
情态是教师的情感与态度。它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相互沟通的桥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和师生的教学交流。教师情态的基本要求是:从情感来说,教学时教师要精神饱满,要朝气蓬勃地、以愉快的心境去教学,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之中。从态度来说,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要尊重学生,不发脾气,不挖苦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问时和颜悦色,辅导时耐心细致,要注意启发和鼓励学生。
(4)表情的运用技能
在教学中,每个教师都要呈现一定的表情,正像马卡连科所说,做教师的绝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呈现表情的人不可能做教师。但是,并不是任何教师的任何表情都是美的。只有当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时,呈现在教师面部的亲切、自然、生动的表情才具有美感。因此,教师表情的基本要求是亲切、自然、生动。根据这一要求,教师美的表情有两种类型:一是亲切自然型。它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面容应谦和可亲,和颜悦色,亲切自然,情绪饱满,不论生活中发生什么不愉快,上课时都不受其所干扰。二是生动型。它是指教师讲课时面部表情应生动、活泼、形象,富于变化,并带有感情色彩,如教师讲到喜悦处春风满面,讲到慷慨处情绪激昂,讲到悲痛处面带忧伤。
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使用下列表情:紧张的表情、无精打采的表情、拘谨刻板的表情、冷漠的表情、冲动的表情等。
(5)目光的运用技能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应学会用目光说话,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怎么样等。教师教学目光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准确、可亲、可信。目光在具体运用中的表现是:用亲切的目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用赞许的目光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用敏锐的目光捕捉和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用兴奋的目光表示自己正确的立场和态度,用期待的目光提醒精神“溜号”的学生,用不满的目光批评学生的错误。教学中教师还应做到,目光要平均分配,要注视所有学生,不要老盯着几个优等生。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目光是要避免使用的,如愤慨的目光、鄙视的目光、讽刺的目光、斜视的目光、含情的目光等。
(6)笑容的运用技能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没有笑容,没有笑容的表情是不美的表情,难以受学生欢迎,也难以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但教师又不能随随便便地笑,憨笑、傻笑、奸笑、狂笑、苦笑、假笑等,在课堂上是应该避免的。这些笑在教师的脸上表现不出美感,学生得不到美感享受,而且与教师的理想人格也是不符合的。因此,教师笑容美的基本要求是:自然的微笑。这种笑是真诚的,庄重的,温文尔雅的,是教师内心愉悦情感的真实流露。这种笑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和温暖,从而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教师在笑时,不只是用口,还应用面部肌肉和眼睛,这样的微笑才表现出自然美,才适合于课堂教学,否则会给人一种皮笑肉不笑的感觉。
2.教师各种体态语言的设计技能
(1)要做到准确地设计
准确是教态的“生命”,如果教态失去了准确性,便没有了意义。因此,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设计的教态要合理和恰当,能准确地反映教师要讲述的内容,即无论表露情感,说明事物,还是象征性动作,都应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例如从动作方面来说,教师不能使用含义模糊或过于夸张的动作,也不能使用本身没有任何语言意义,对有声语言又没有任何辅助作用的动作。
(2)要做到适度地设计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态时,注意把握分寸,不能没有选择地滥用。也就是说,要做到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次数不要太多,变化不要过频,该这样做时不要那样做。在种类上要有所选择,程度上要有所控制。动作要简明、及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要做到一致性地设计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的一切表情和动作,都要与自己的内心体验协调一致,是内心体验的真实流露和表现,能使学生看到表里如一的真实形象。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讲授的内容和教学情况有正确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美的教态。例如从面部表情来说,教师只有做到对教学内容有真情实感,才能恰到好处地该喜则喜、该怒则怒、该哀则哀、该乐则乐。
(4)要做到自觉地设计
这一原则是说,对美的教态的设计是一个自觉的过程,是教师对美的自觉感受和体验。因此,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自觉地按照教态美的标准和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一举一动,使自己的教态具有美学价值;另一方面,又要自觉地、有意识地避免出现某些习惯性和随意性的不良动作。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不良行为随时调整。有些教师由于榜样意识、身份意识不强,常常会在讲台上做出一些缺乏美感的习惯性和随意性的动作。可以说,教师自觉地避免出现这些动作的过程,也就是自觉地创造教态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