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艺术院校探索传统文化教学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当前艺术院校探索传统文化教学法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选择。我们常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只有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才能内化到我们民族精神世界中去,成为指导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要实现中国化,绝不能只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结合就完事,它最终必须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才能全面真正地中国化,才能在国人内心深处落地生根,并深远影响其精神世界。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圣外王”思想融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批判哲学,对早期资本主义罪恶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批判,对未来社会也进行了美好的构想,故用中国哲学术语说它主要是指导工人阶级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学说。今天党和国家一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可喜成果,但其如何真正内化成绝大多数人的信念,贯彻到生活、工作实践中去,依然任重道远。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修、齐、治、平”,认为通过“修身”可达到“治国、平天下”,故“内圣”和“外王”、做人与做事是贯通的;而且还摸索出“慎独”“诚”“敬”等一系列修身方法,最终使儒学成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并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去,这对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启示。
2.艺术生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更是迫切呼唤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艺术生的特点是生活较散漫,个性较强,有创新意识,故对那种僵化性、说教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反感,这也是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重要原因。而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国民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且其“内圣外王”之道,融于生活小事之中,可避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僵化性、说教性。比如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它并非什么大道理,却有普世价值,易于为艺术生接受;再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及儒家的从爱亲开始,推及爱邻居,再推及爱天下人的“推爱”精神也都是因应人性,浅显而能引起艺术生共鸣。不像今天某些教育那样泛而空,最终使其育人功能大打折扣。
(二)当前艺术院校探索传统文化教学法的可行性
1.传统文化的育人内容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通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以艺术院校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艺术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协调发展。而传统文化的育人内容与以上四点相通。
儒家历来以坚持理想信念见长,《礼记》中的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信念何其相通,而孔子、孟子、康有为等仁人志士为追求理想殚精竭虑,也一再激励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另外,古老的五行说、王充的元气说、张载的气论等唯物论、儒家乐天知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观以及“义利合一”“义以生利”的价值观等对艺术院校提高“三观”教育的说服力也大有益处。
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孔子所倡导的不可去父母之邦,到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屈原到岳飞再到邓世昌被万人景仰;再从秦桧到汪精卫被万世唾弃。这些浅显道理和生动事例,是对厌烦说教、重感性的艺术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绝好素材。
中国哲学的主流是伦理哲学,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孔子曾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具有普遍价值。更可贵的是儒家一再强调知行合一,注重道德实践,并为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其中《弟子规》就是一部非常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对今天公民道德教育依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东莞市一次大型人才招聘会上,某传媒公司开出18万元的年薪聘请一名客户总监,其招聘要求第一条是:熟背《弟子规》。其总经理赵其兴一语道破“天机”:目前还找不到一本书像《弟子规》那样能有效规范员工的行为举止。可见,传统文化对当前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大有益处。
传统文化包括文史哲,涉及艺术、伦理、礼仪等人文素质方面的内容,当前艺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欠缺的重要原因是对传统文化无知,因此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创新,也是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艺术院校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身心和谐与心性修养思想对当前艺术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帮助。
2.当前艺术院校运用传统文化教学法的有利条件
首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文化中很多育人内容和方法依然能为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借鉴。儒家作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曾对国人成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科举制,使士人儒家化;并通过“君子德风”、“小人德草”、上行下效等方式影响民间,进而使全民儒家化;而且能因应国民性,把家与国、忠与孝结合,把“内圣”与“外王”、做人与做事结合,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且注重启蒙教育,《三字经》《弟子规》就是当时很好的启蒙教材,在民间产生深远影响。再如,传统文化扎根民族土壤,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故其育人内容和方法也易于为艺术生接受。
其次,当前的传统文化热也为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随着中国国力复兴,传统文化越来越热,掀起了一股国学热。所以乘此东风,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是可行的。
最后,艺术与传统文化相通也为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内部条件。艺术属于文化,传统文化是艺术创新的源泉。例如,国画本身就是传统文化领域的奇葩,民乐、民歌则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且传统文化还是设计的灵感和源泉。由于传统文化与艺术的这种关系,我们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易于为艺术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