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矛盾

二、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矛盾

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是一个有机的过程,这一系统和过程中充满各种矛盾。正是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与运动,才推动了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活动的进行;而教学活动的进行,又必须以解决各种矛盾为目标。

(一)知与不知的矛盾

思政课程也是一门知识性课程,它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特定的知识点。对于这些知识点,由于学生不知,所以才有向他们传授的必要;由于学生需要知,所以才有教会他们的可能。但是,不知不等于需要知,需要知不等于就能达到知,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要解决的第一对矛盾就是知与不知的矛盾。一般来说,在思政课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社会道德规范,能够从不知转化为知,从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从而使知与不知的矛盾得到解决。

(二)信与不信的矛盾

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学生从知到信的转化一般不会存在情感上的障碍。学生懂得了一条公式、定理,搞清了一项法则或历史事实,随之也就相信了它的真理性,知与信两者是直接统一的。然而,思政课程的教学却不然,有时学生“知”了,却不一定就相信它的真理性。这表明,有些学生从知到信客观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师教的目的是要学生信,而学生没达到信,这便是矛盾。存在这种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思想方法容易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多元的社会观点缺乏分析和辨别能力;同时也是由于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学生心目中的理论与生活实际之间或大或小的差距,于是降低了他们对“知”的“信度”。在教学中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信与不信的矛盾便能得到解决。

(三)信与行的矛盾

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要解决的一个循环性问题就是“知—信—行”。学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和社会道德规范,并相信了它的真理性,并不等于他们就用了或就会用,更不等于他们达到了行,即“信”变成了实际行动。这说明信与行之间还存在着矛盾。思政课程教师要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现实问题,并转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最后在这些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养成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做到了这些,不但“行”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而且信与行的矛盾也可以得到解决,这是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目标的最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