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习指导依据的确认策略

一、对学习指导依据的确认策略

(一)以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依据

学生学习思政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自控性与他控性的统一,间接性与直接性的统一,接受性与发现性的统一,有意性与无意性的统一,认知性与情意性的统一。

1.以自控性与他控性的统一为依据

从自控性与他控性的统一来看,学生的学习具有他控性,表现为学习环境和条件的他控性,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进程、学习规范的他控性,具体的学习过程的他控性。他控性主要是指学校教师的控制。但由于学生不是被动的物,而是具有自主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学生的学习行为本质上又是自控的,学校和教师的他控行为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控行为来实现。因此,学生“他控学习”与“自控学习”的统一便表现为:一方面,要依靠教师指导的“他控学习”,这不仅是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自控学习”能力的条件,因为学生的自学能力、方法、习惯等的形成,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另一方面,教师“他控”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自控”的方法和技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自控学习”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

2.以间接性与直接性的统一为依据

从间接性与直接性的统一来看,间接性与直接性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个途径,而这又是由知识本身所决定的。思政课程的基础知识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主体的,它是马克思等革命导师亲身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直接知识,但对于现代学生来说它却是间接知识,所以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就需要通过间接途径而不必亲自探索。不过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也必须结合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习思想政治学科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发现学习”中感悟和体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强大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3.以接受性与发现性的统一为依据

从接受性与发现性的统一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有很多,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学习,都离不开接受性与发现性两种行为。就接受性来说,在接受的内容上,表现为对教材内容的接受,对教师传授知识内容的接受,对教师进行教育内容的接受。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不对这些内容进行接受,学生就不会学到知识,就不会受到教育,就不能提高和发展自我。在接受的方式上,表现为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这两种接受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是主动接受的效果会更好。就发现性来说,发现是学习的原动力。发现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认知深加工、情感高投入、意志强控制的过程,它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发现的意识、发现的方法、发现的能力,这是作为人的实践主体性的重要内涵。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接受性与发现性的交替互补中实现的。

4.以有意性与无意性的统一为依据

从有意性与无意性的统一来看,有意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人类学习最需要的也是有意性,是在显意识支配下的有意学习,即在教师的组织领导下,按照既定的目的、计划,有意识地接受和发现知识,掌握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技能技巧。同时,在潜意识支配下的无意学习也是客观存在的,表现为教材及辅助材料内容中所体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的影响,教师的风范、思想品德、文化品位、气质风度等对学生的影响,学生之间学习行为、性格、气质及生活习惯等的影响,课堂教学氛围的影响,学风、教风、班风、校风等的影响。因此,指导学生学习必须充分利用这两种学习特质,但要坚持以有意性学习为主。

5.以认知性与情意性的统一为依据

从认知性与情意性的统一来看,学习作为知识、经验的获得,是人的认知活动过程,这一认知活动,既包括对教材中的知识的学习,又包括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与家庭和社会的交往,认识人和社会。而无论是课堂上的学习还是交往中的社会学习,其核心都是认知学习。而这种认知学习的每一个活动,又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意活动,受人的情感、情绪、意志、价值观等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指导学生学习思政课程,既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激发和调节学生的情感与意志。

(二)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依据

1.以知识的学习过程为依据

就思政课程的知识学习过程来说,它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巩固阶段、应用阶段。在感知阶段,学生可以通过感觉器官获得对事物形象的感性认识,这种认识是具体的、生动的。在理解阶段,学生可以在感知的基础上获得对抽象概念和原理的意义的认识,在这一认识过程中可以应用归纳、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方法。在巩固阶段,可以将记忆和理解了的知识通过复习、练习、记忆来牢固地掌握。在运用阶段,将学过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品德和能力。

2.以品德的培养过程为依据

就思政课程的品德培养过程来说,某种思想品德的培养,其基本标志就是要形成某种道德行为习惯。而这种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又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道德知识或观念,二是要有一定的道德行为,三是要有一定的道德情感。美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这方面也有论述,他把道德的培养过程描述为四个阶段:一是注意阶段,即学习者观察行为的阶段;二是保持阶段,即对他所观察到的道德行为进行思考、分析、归类的阶段;三是动作的复现阶段,即按榜样的行为去组织自己的反映,产生道德行为;四是动机阶段,即在产生道德行为动机的基础上产生道德行为。

3.以能力的形成过程为依据

就思政课程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来说,主要包括道德认识能力、道德实践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道德认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又包括学生对各种政治思想和道德行为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辨别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道德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又包括学生在道德方向上的选择能力、在道德规范上的执行能力、在道德行为方式上的掌握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又包括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体验能力、自我监督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以学生的学习影响因素为依据

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因素,一类是内部因素。

1.以外部因素为依据

从思政课程学习的外部因素来说,按范围分有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按内容分有外部对学生的期望、价值导向、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所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对学习过程的具体指导、对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等因素。这些因素的有利影响都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而且依靠这些外部因素也会提升教师对学生学习指导的成功率。

2.以内部因素为依据

从思政课程学习的内部因素来说,主要是指学生自身的因素,包括学生的生理基础、心理条件、智力状况、非智力状况、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因素。这些因素的有利影响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因为教师的任何指导都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和配合,才能使指导学习的效果得以显现。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中,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内部因素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外部因素起促进作用。同时,各种外部因素之间、各种内部因素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这两种因素会共同对指导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