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教科书的分析技能

一、思政课程教科书的分析技能

思政课程的教科书,是根据思政课程标准而编写的,并经由国家审批通过,它力求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原有的旧教科书相比,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呈现、版式的设计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创意。要进行课程教学就必须对课程的教科书进行必要的分析,并把握对其进行分析的基本技能。

(一)对课程教科书的特点进行分析的技能

思政课程教学大纲和旧课程标准,都使用“教材”这一概念,而新的思政课程标准则使用了“教科书”这一概念。教材的概念与教科书相比是比较广泛的,它的基本范围包括课本、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和图册、音像教材、教学软件等,而教科书主要是指教学时所使用的课本。我们在这里说的分析课程教科书特点的技能,主要是指分析思政课程必修课四个模块教科书特点的技能。

1.分析课程教科书的教育性特点

思政课程的教科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着眼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一是结合党和国家在政治生活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力求准确、科学地表述政治观点;二是坚持思想政治方向的正确引导,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教学的基础,关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使教科书成为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重要文本;三是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分析课程教科书的生活性特点

思政课程的教科书构建了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知识为支撑的知识体系,这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课程名称的改变,使课程紧密地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是思政课程的根基,教学要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考虑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

3.分析课程教科书的实践性特点

课程倡导实践性也就是倡导教学活动化。过去我们强调教学实践性和活动化,主要是指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指课堂中学生的演示、讨论、辩论等活动,而如今课程强调的实践活动具有更广泛的内容和意义。具体来说,既包括教师的活动,又包括学生的活动;既包括课上的活动,又包括课外的活动;既包括外显的行为活动,又包括内隐的思维活动。鉴于此,新教科书在编写上采取了多种表现形式: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设计了观点辨析、选择、阐明、列举实例、谈看法、提方式等;针对学生的行为活动,设计了模拟听证会、调查、考察活动等;针对学习方式的变革,设置了“探究与共享”栏目,要求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究和交流。必修模块的每个单元还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以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分析课程教科书的开放性特点

课程教科书的开放性特点也是很明显的,需要我们分析、了解和把握。具体表现为:第一,背景资料的开放性。新教科书选用了大量的政治生活中的素材,每个单元、每一课、每一框中都有一定的案例,这些案例通过链接指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第二,呈现方式的开放性。新教科书的编排结构层次分明,分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新教科书使用不同的文体,以区分教科书各个部分的不同功能;新教科书还选用了富有情节的实例或案例来呈现问题。第三,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不同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方面来回答,答案也不是固定的和唯一的。第四,学习策略的开放性。新教科书通过设计多个小栏目,来倡导开放互动式教学方式和探究合作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活动的学习、基于调查的学习、基于建构的学习。

(二)对课程教科书的地位进行分析的技能

1.分析课程教科书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思政课程的教科书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主要表现为,它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材料。思政课程的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具体化的理论知识体系,教师要组织教学必须依据教科书来进行。思政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学内容来完成的,而教学内容又集中地反映在教科书中,教科书框定了具体的知识范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供了典型的事实材料,并基本规划了教学程序。教科书也成为连接教与学的桥梁,成为教学过程必须依据的书面材料。教师制订教学工作计划、备课、上课、布置活动、检查学习、考核成绩等,都必须依据教科书来进行。离开了教科书,或者没有一本好的教科书,教师就难以很好地组织教学,也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应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和要求,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应有作用,以保证教学顺利地进行。

2.分析课程教科书在教书育人中的地位

思政课程的教科书在教书育人中的地位主要表现为,它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材料。思政课程教学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实现这一任务需要的最基本材料,就是思政课程的教科书。教科书中除了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还介绍了大量的科学方法论,知识点中也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充分利用这些科学方法论和教育性因素,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觉悟。同时,通过对教科书的学习,教科书阐明的观点和思想还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认识和信念,从而成为学生言行的准则。

3.分析课程教科书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

思政课程的教科书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主要表现为:它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如上所述,不但教师的教学和对学生进行教育离不开教科书,学生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离不开教科书。思政课程的教科书对学生领会和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总是参照教科书来进行自主学习,来开展探究活动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教科书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教科书和认真学习教科书的内容。

(三)对课程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分析的技能

分析思政课程的教科书的内容,也就是要把课程教科书的内容弄通弄懂,使教科书中的知识内容完全化为自己的认识。分析课程教科书内容的技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把握教科书知识体系

思政课程的教科书的内容,虽然只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常识性知识,但每一课、每一节、每一个框、每一目,都是按一定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编写的,教科书中课与课之间、节与节之间、框与框之间、目与目之间、段与段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过渡性、系统性,都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因此,教师要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分析教科书的基本内容,掌握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及其内在联系。如果教师自己对教科书的知识体系都不能把握,也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教学。

2.要抓住教科书知识要点

思政课程的知识要点是由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问题构成的,这些内容就是教师教学时对学生要传授的内容。教师在分析教科书内容时,必须找出这些知识要点,并把这些知识要点牢牢抓住。同时,教师自己对这些知识要点还要弄懂、弄透和熟练把握,把它储存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样教学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3.要弄清教材重点和难点

我们知道,教科书的基本内容是由一些知识点构成的,每一课包含很多的知识点,而且有些知识点理解起来较容易,有些则较难。我们在课堂上的教学,最基本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教学,但我们既不能用同样的时间和精力讲授每一个知识点,也不能随意丢掉某些知识点不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着重讲清教科书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是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重要因素。为此,教师在分析教科书时,除了把握和抓住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还要特别弄清这些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重点和难点找出来了,确定好了,就为解决其他问题创造了条件。

4.要找出教科书中的教育性因素

思政课程教学最基本的属性是教育性,教学过程要通过知识性实现教育性,这也是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在分析教科书时,必须找出教科书知识点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以便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学设计。

(四)对课程教科书进行使用的技能

对思政课程的教科书的分析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教师只有正确地使用好课程教科书,才能发挥教科书应有的作用。新编的思政课程教科书经过几轮的改革,已充分体现了科学性、思想性、可读性、可教性、可信性、趣味性等几方面的统一,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使用这样的课程教科书,教师应具备下列技能:

1.要根据教科书组织教学活动

(1)要依据教科书确定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学目标和要求是教学的灵魂,每一课、每一节、每一课时大都含有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和要求。因此,教师在认真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要通过分析课题、节题、框题和教学内容,来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2)要依据教科书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围绕教科书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课程不可讲得过深或过浅,如果脱离教科书讲得过深过难,就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学习兴趣;如果讲得过浅,同样不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观点,也不能发挥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所以,教师要把握好教科书的难易度。

(3)要依据教科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没有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同,其教学方法也就必然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教科书内容的不同特点,依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4)要依据教科书确定联系实际的内容

联系实际是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最基本原则。但联系实际不能脱离教科书,必须紧扣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来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用事实来证明理论观点,用理论观点来说明和解释现实问题。这样的教学才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2.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使用教科书

(1)要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补充教科书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科书进行教学,但又不能被教科书局限,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对教科书内容做必要的补充。因为思政课程的突出特点是教学内容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这样,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某些内容就有必要做一些补充,使学生接受的永远是新知识和新观点。

(2)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教科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每一本教科书都有其内在结构和逻辑顺序,都体现编者的一定意图。而教师在教学时,又总是首先要接受教科书的内容,使教科书内容为自己所把握。由于教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因而他在接受和把握教科书内容时,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科书内容的内在结构和逻辑顺序进行调整,哪些内容先讲,哪些内容后讲,哪些内容详讲,哪些内容略讲,对哪些内容进行探究活动,可做合理安排和适当取舍。实践证明,从教学的实际效果出发,对教科书做适当调整是完全必要的。

(3)要指导学生阅读和掌握教科书

教科书既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思政课程的教科书可读性较强,因此,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掌握教科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掌握教科书的技能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可指导学生预习性阅读。也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在学生预习中,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问题,以便在教学时进行讨论和有针对性的讲解。第二,可边教边指导学生阅读。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以加强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第三,可指导学生复习性阅读。也就是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后,教师可组织和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以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基本知识,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