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因材施教的现实基础
任何的教育教学要完成应然的任务、取得理想的效果,一定要从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实际出发,否则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就会不到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原则,从字面上来理解,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施教的前提是因材。从现实中来看,高校是一个多层次、广类型的高等教育系统,高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思维特性、行为习惯等大有不同,这是构成“因材”的基础和变量。思政课程教学在我国高校是分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两个层次开设的,在每个层次上形成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学分安排的“大一统”局面,这是由思政课程教学的本质和特性所决定的,是完全必要和应该肯定的,否则就会冲击和动摇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权威性。但是,这种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大一统”的顶层设计,必须针对高校的不同层次和类型特点,面向学生的个性化特质,在教学中适应不同高校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地开展思政课程教学。
在高校系统中,艺术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普通高校,有极具艺术性的学科特色;艺术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对比,在文化基础、思想行为、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因材施教的直接环境就是艺术院校,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因材施教的直接对象就是艺术生。因此,艺术院校的特殊性和艺术生的个性化特质共同构成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的现实基础。与普通高校对比,艺术院校的特殊性和艺术生的个性化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学的学科规律,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方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方法体系。由于对艺术学的学科规律和专业特色认识不到位,艺术学的学科独立性没有完全确立,长期以来,艺术学是隶属文学门类下的,算是被“托管”的学科。随着对专业特色认识的深入和学科规律的精确把握,我国在2011年已将原隶属文学门类的一级学科艺术学,升格为新的独立学科门类,这对于艺术学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对于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创作也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对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与其他的学科门类相比,艺术学的专业教学方式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方法体系。如果说其他学科门类的人才培养类似工业化条件下“标准件”的生产,它的专业教学一般具备层次严谨的课程设置、规范统一的教学文本和以课堂讲解为主的教学手段。艺术学的教学方式与其他的学科门类具有明显的区别,其人才培养根本不同于工业化条件下“标准件”的生产,而是采取具有艺术特色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古今中外,我等前辈从业者无一例外的是师徒式传授,授知识、传技术,授家传、传衣钵……与理工人文类知识传授方式大相径庭。鲜有课本、教程、专著等文本文案用于课堂、用于画室、用于工作室、用于指导动手……就是这样的方式、这样的传承。”艺术院校专业教学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式的小规模教学,以自我艺术创作为主要手段和方法。
第二,艺术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特殊性,有很大的自由创作空间,突出个体的创造性。艺术院校专业课堂规模小、自我创作多、艺术实践多,专业学习主要靠模仿、领悟、感知、自学等方式,受先天性的个人素质影响较大。学生一般更注重艺术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视思政课程等公共文化课程的学习,艺术生与专业教师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情感和心理相通相近,而与公共文化课程老师的关系淡薄、疏远一些。艺术院校学生对专业的期望值普遍很高,但仍有不少人在学习上感到困惑和迷茫,有的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不高;有的因为专业素质问题,产生心理失衡,缺乏自信;有的家庭条件优越,因此努力学习的动力不足。因而高等艺术院校学生既有学习特别认真刻苦、成绩特别优秀者,也有对学习的兴致不高、得过且过以及敷衍学业的。
第三,艺术院校的学生个性突出,对生活很感性。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在内在的气质修养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上,艺术院校学生的个性更为突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性格开朗活泼,善于人际交往,具有很强的表现意识和自我呈现的欲望;而一些人则不善言辞,显得特立独行或孤傲另类;还有少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表现出情绪化或矛盾的心理状态,甚至出现心理障碍等问题。总之,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时尚前卫的开放性格和感性化的生活态度,他们在高等院校学生整体中是比较特殊和另类的,具有边缘人或边际人的特征。
第四,艺术院校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性务实,个体需求高度市场化。艺术院校的学生价值取向凸显理性务实,重视自我专业技能与素质的提高和完善,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发展,班集体情感认同和党团政治意识比较淡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艺术院校学生的专业意识、职业意识和能力素质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围绕艺术学习与创作的非正式群体大量出现,如工作室、创作团队等。同时艺术生的心理生活需求趋向市场的功利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上适应和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但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有很大的差异,仍需通过有效的教育给予正确引导。艺术院校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多,个体生活丰富多彩,且多以娱乐性、专业实践性、消费性的内容为主。总体上看,学生的经济实力和物质消费水平一般高于普通高校的学生,在某种趋势上,甚至存在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的现象,是高校中前卫时尚化、消费娱乐化的一个群体。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艺术院校的特殊性和艺术院校学生在思想政治现状和行为心理方面的个性化特征,给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特殊的课题,这是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材施教的现实基础。一方面,艺术院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以及艺术院校学生在思想认识、情感心理和专业学习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有重大区别,那么,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一定要关注和针对艺术院校的特殊性及学生的个性化特质,在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规律的前提下,研究和探索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规律;另一方面,艺术院校学生具有当代中国高校学生所普遍具有的共同特征,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又必须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普遍原理和一般方法,即“大规律”主导和引领“小规律”,“小规律”服从和服务于“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