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案例教学法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实施和运用

三、艺术案例教学法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实施和运用

艺术案例教学作为实现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目的与功能的重要教学手段,对于进一步增强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那么,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艺术案例教学法呢?艺术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应遵循以下五个步骤。

(一)精心选择恰当的艺术案例

在艺术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供教师选择的艺术案例比较多,教师必须课前对艺术案例进行认真阅读、反复比较、精心挑选。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选取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艺术案例。既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又要针对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还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状况实际,避免“千人一面”。例如,美术史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好,教学中可侧重选择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的美术文化方面的案例;对于雕塑专业的学生可侧重选择与雕塑相关的案例;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侧重选择与音乐相关的案例;对于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可侧重选择中国美术史方面的案例;对于油画专业的学生可侧重选择西方美术史方面的案例;等等。此外,教师选取的艺术案例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思想性、启发性和趣味性,既能引起学生关注,又能启发学生思考。为此,教师要在选取艺术案例上下功夫,要多花时间和精力阅读古今中外艺术方面的书籍,尤其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的传记,了解艺术家的生平事迹,挖掘和积累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同时,思政课程教师还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获取大量真实、具体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二)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呈现艺术案例

艺术案例的呈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其的关注度。同一艺术案例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其效果大不相同。艺术案例教学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口头讲述让学生思考分析,也可以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还可以是以文本方式呈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但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视频案例教学(占63%)的方式,因为它更直观、形象、生动、具体,与艺术生的思维特点相契合,故更为艺术生所接受和喜爱。

(三)认真设置需要讨论的问题

在艺术案例教学过程中如何设置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这是艺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问题的设置既要体现教学目的,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将艺术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政治理论联系起来,适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因此,教师应在认真、反复阅读案例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即由易到难、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一步步把讨论引向深入。

(四)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案例讨论是艺术案例教学的核心,也是艺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做好组织、协调、启发和引导工作。首先,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讨论氛围,让学生踊跃参与、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如果没有学生主动发言,教师可点名让学生在其引导下回答问题。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启发和引导作用。在艺术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往往停留在案例本身就事论事,很难将艺术案例的内容与课本上的相关原理联系起来,对问题的分析上升不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有时候甚至偏离主题。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课本上的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紧紧围绕中心问题积极发言,牢牢地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

(五)及时做好课后点评总结

教师对案例讨论情况进行及时的点评总结是艺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环,也是艺术案例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有效保证。课后点评非常重要,它不仅能及时地指出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将学生讨论中获得的结论加以提炼和深化,使学生获得系统的认识,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实现思政课程教学对艺术院校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在点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注意语言要精练、论据要充分,还应尽量做到全面、客观、准确,既要充分肯定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取得的成绩,也要明确指出存在的问题,指明学生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