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艺术案例教学法需要妥善处理好“四个关系”

四、运用艺术案例教学法需要妥善处理好“四个关系”

艺术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为高等艺术学院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要想取得艺术案例教学的最大实效,必须妥善处理好如下“四个关系”:

(一)妥善处理好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艺术案例教学法也不例外。在高等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中,艺术案例教学法虽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但它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因此,引入艺术案例教学法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同时,并不排斥其他的教学方法而是需要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比如,与传统教学中的系统讲授法相结合,增强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相结合,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打破按教材章、节、目讲授的传统做法,将教材内容设计成“专题”,再按“专题”选编艺术案例并组织教学,将艺术案例教学法与专题授课法相结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践证明,艺术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可以互相弥补、互相融合,在艺术案例教学中必须合理地选择多种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综合应用。这样既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又能保证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妥善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

艺术案例教学要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必须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在艺术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作为组织者、指导者的主导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围绕中心问题踊跃发言,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其次,在艺术案例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率先转变观念,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艺术案例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身也要转变观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积极查询相关资料,认真分析艺术案例,踊跃参与课堂讨论,敢于发表不同意见,通过课堂讨论中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锋发现隐含在艺术案例中的基本理论,寻找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案,真正体现自己的主体作用。

(三)妥善处理好思政课程教材与教学案例的关系

在实施艺术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面临和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教材到底有什么作用,运用艺术案例教学是不是就可以摆脱教材“自由发挥”?艺术案例教学不是不需要教材,恰恰相反,必须遵循教材、以教材为蓝本。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该教材是由国内高水平专家统一编写,具有科学性、知识性、系统性等特点。可以说,思政课程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在艺术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妥善处理好教材与教学案例的关系。有的教师由于对教材内容缺乏深刻理解和把握,从而选择的艺术案例与教材内容严重脱节;还有的教师用案例代替教材,在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艺术案例的讲解和运用,而忽视教材基本理论的讲授,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只有吃透教材、遵循教材,才能准确地理解与把握思政课程的基本内容,编写、选择与教材内容高度契合的艺术案例供学生思考、分析与讨论。既不能脱离教材编写和运用教学案例,又不能用教学案例代替教材。

(四)妥善处理好思想性、教育性与趣味性、娱乐性的关系

在整个艺术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妥善处理好思想性、教育性与趣味性、娱乐性的关系,片面追求趣味性、娱乐性,缺乏一定的思想性;或者只考虑思想性、教育性,没有趣味性,都是不可取的。无论是艺术案例的选择,还是艺术案例的讨论和点评,教师都要注意思想性、教育性与趣味性、娱乐性的统一。调查显示,对于教学案例的性质,艺术院校有高达72%的学生希望是“思想性、教育性与趣味性、娱乐性的统一”。毋庸置疑,艺术生“喜欢案例教学的灵活有趣,但同时他们真心希望能从中吸收知识,受到教育”。教师不能为了吸引和取悦学生,在艺术案例的选择上过于强调趣味性、娱乐性,而缺乏思想性、教育性。也不能以例代理,一些教师为了渲染教学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以例代理,在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案例的讲解和运用,而轻视理论的教授,结果往往是课堂气氛不错,学生情绪高涨,娱乐效果好,但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不是科学、系统而全面的。艺术案例教学只有做到思想性、教育性与趣味性、娱乐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满足艺术生的需要,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总之,艺术案例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法,把它引入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课堂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进而增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