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情景教学法

二、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情景、营造情景,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有其独特地位与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程教学的效果,使广大艺术院校学生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后,能够深刻理解和接受“三个选择”,是目前教学过程中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情景教学法是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探讨情景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促进思政课程教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采用情景教学法的原因分析

1.有利于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历史功能,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加强对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容回避的重要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凭借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做出积极贡献。近现代史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为实施多元化的情景教学法提供了条件,而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反过来有利于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历史功能,发挥中国近现代史所特有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培养学生爱国忧患意识、艰苦奋斗意识、探索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价值。

2.有利于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本质上是“说理”,就是讲思想、理论,一般都比较抽象。而情景教学法创设的各种情景,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一般的东西形象化,利用生动、直观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绪或情感的变化作用于学生的观念和价值体系,并引发认知层面的提升,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理论达到“入心”的效果。此外,情景教学法创设的种种历史情境,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学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情景,去同化或重组新知识,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内化为自身的认知。

3.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由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简练抽象,学生往往不感兴趣,而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抽象的讲解为主,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情景教学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把丰富的感性材料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情景教学通过具体场景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欲望和发展潜能的场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4.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而且为学生锻炼能力创造了环境。在情景中,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其综合归纳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例如,角色表演式的情景教学法需要学生收集分析资料、设计活动方案、撰写剧本台词,最后进行现场表演。这个过程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快乐、满足和成就感,而且使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二)情景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应用

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总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来实现的。根据教学实践中创设情景的方法,可以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常用的情景教学法分为五种形式。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谈谈每种形式的不同策略和程序。

1.多媒介再现式

多媒介再现式是指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媒介再现历史情景。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入一些经典的多媒介材料,塑造历史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历史影片集视觉、听觉、情感体验和人生思考于一体,使枯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变得有声有色,大大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让学生在自我感悟中自觉地接受或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2.角色表演式

角色表演式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扮演历史角色,置身于历史情景中去观察、体会、思考历史。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角色表演式情景通常包括以下步骤:任务设定、小组分工、资料收集、作品制作、公开展示、同学点评、教师总结等。活动过程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分工合作,可以锻炼学生查阅文献、分析思考、技术制作、文字撰写、演讲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某一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历史思维,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了解、分析、总结而形成自己的判断,更加理性地认可、接受理论知识,深刻影响学生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问题启发式

问题启发式就是通过设置矛盾,为学生创设一个困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探究问题的兴趣。问题情景是大学课堂经常使用的一种情景设置方法。一般来说应创设一个矛盾情景,提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里情景的铺设很重要,教师应设置一种认知困境、相互矛盾的情形或与学生原有认知冲突的情形,使学生产生困惑,再顺势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即所谓的“不愤不启”。情景设置得好,就能吸引学生,将学生引导到问题上来。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注意问题的张力,一方面,要有一定难度,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另一方面,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努力能解决,即要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效果。

4.故事情节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避免说教,吸引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发挥知识的魅力和历史的吸引力。讲历史故事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对历史真相的还原、历史细节的再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史蕴藏着无数的历史故事,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学科优势,围绕教学大纲,选择典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营造历史情景、氛围,还原历史的精彩,以达到育人的效果。除了材料的取舍外,教师的讲述也很重要。教师在讲述时,要熟悉材料,融入自己的感情,以自己的真实情感自然地去感染学生。例如,林则徐是近代著名的爱国政治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素材。在授课过程中,除了介绍广东禁烟的细节外,还可以详细介绍林则徐被革职后,继续在广东、浙江奔走,筹划海防;被贬斥后,在发配路上赠书魏源,修堵黄河决堤;到达伊犁后以年迈之躯,奔走南疆,倡导水利,开辟屯田,绘制地图,建议兵农合一等情况,让学生感悟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深刻内涵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5.参观体验式

历史遗址遗迹是特定阶段、特定地区、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是人类历史的写照和再现,是凝固的历史,能够给参观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参观考察各类中国近现代历史文物和遗址遗迹,有利于艺术院校学生增强对近现代历史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文物遗址的特定历史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结合当地的历史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参观。不过,参观前教师应提前进行必要的设计与安排,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活动的目的;参观后要进行相关的回顾和总结,以增强活动效果。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情景教学法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而言,在运用情景教学法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由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学时少,在具体应用中,为了增强使用效果,应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和设计,确定教学章节使用情景教学法的节点、方式、内容,以便与教学内容、其他教学方式相配合。第二,情景教学法中情景的设计应服务于教学目标。情景设置在教学中只是教学手段和方法,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情景的设计必须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教学目标为指导,突出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材料的选择注意要突出典型性、吸引力;情景的安排要注意与教材协调统一。第三,情景教学法中情景的设计应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储备相适应。一方面,情景的设计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理解能力,这样便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认知,与讲解的内容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又要超越学生现有水平,要有一定难度或新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第四,以上的五种情景教学形式只是为了便于说明和研究而进行的划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很难截然分开,而是几种方式同时使用。此外,任何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劣,情景教学法只是诸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教师应根据实际,整合多种教学方法,努力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整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