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评价概述

第一节 新时代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评价概述

思政课程教学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和现代社会生活参与能力为核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的公民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培养为根本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它主要有五个特点:思想性、多学科知识兼容性、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统合性、德智共生性、实践性。作为一门集理论教育、社会认知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课程,思政课程教学的根本性质在于它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思想性是思政课程教学的根本特性。思想是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具有涵盖人类一切价值的含量和特性。思想是人之为人的灵魂性的东西,是人的生命成长的方向和动力。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中国化的新成果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思政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铸魂”,它应当以追求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的形成、运用和思想观点与思想方法的创新为最高境界。传统思政课程教学具有褊狭泛化的政治教育倾向,但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把思政课程教学狭化为道德教育课,以淡化其思想性和政治性。思想政治教学实践表明,这两种做法的德育实效都欠佳,实践中必须防止出现这两种错误倾向。笔者认为,思政课程教学应当顺应我国社会的深刻现代转型,从单一的政治教育走向内容宽泛的现代公民素质教育,但不能抹杀它的根本特征,即思想性。同时,思想政治教学实践还证明,学生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社会生活认识能力、参与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支撑,思政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有关人文社会科学常识教学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多科人文社会科学的智力支持和理论威力发挥思想教育功能。因此,思政课程既要体现它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要反映它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但是,思想与知识不同:知识是外在于人的客观的东西,思想是包含自我以及自我与周围环境的意识,是内得于心的东西,知识经过主体的内化、体验和反思才能成为内在的思想和精神。因此,必须将学生思想观点教育与认识、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置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因而,多学科知识兼容性、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统合性、德智共生性、实践性特点,也是思政课程不可少的重要特点。

思政课程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评价不能止于知识传授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的评价上,必须基于当代社会生活实践,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着眼于思想观点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发展的激励和价值引导,突出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评价,考查学生的当代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认识能力和参与能力,倡导“立足过程,关注结果,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展的“三维一体”素质评价观。因而,思政课程标准(实验)对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内容项目及其含义做了如下规定:

对知识目标的评价。既包括思想政治学科理论观点和原理,又包括其应用性知识及操作规范。要注重考评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实际理解和把握。要注意本课程“内容标准”对有关概念、原理、观点、方法等内容目标的陈述,根据行为动词把握其所表达评价的要求。

对能力目标的评价。主要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动态的、综合的、有侧重的评价。既包括课程学习能力的评价,又包括本课程相关实践能力的评价;既要注重对本课程理论观点、原理的运用能力进行考评,又要强调对“动脑”思维、“动手”操作的学科能力进行评估。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本课程的评价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向。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本课程实施中参与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以及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关切、所持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