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

二、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

艺术院校的特殊性和艺术院校学生的个性化特质是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因材施教的现实基础,这是基于受教育者的角度分析。除了现实基础之外,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因材施教还有其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除了包括因材施教的一般教育原理之外,在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中更直接、更显性的就是思政课程教学的本质特性与艺术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创作以及个性化特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的长期客观存在,严重制约和影响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艺术院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力不足。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困境的现状,是由于长期忽视研究和疏于探索艺术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特殊规律,产生了“小规律”的理论空白,完全以普通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实践于艺术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即“大规律”完全代替“小规律”。探究艺术院校思政理论课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认清和把握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本质特性与艺术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创作以及个性化特质之间的矛盾,为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因材施教提供明确、坚实的理论支撑。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本质特性与艺术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创作以及个性化特质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创作的自由表达与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政治导向之间的矛盾。艺术学科门类与其他学科门类相比,自由性突出,规范性不足,这是艺术学科独特发展规律的体现。艺术生在艺术院校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最终的成果就是通过艺术创作凝结的艺术作品。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德才兼备”和“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艺术创作能力培养和提升是艺术生专业学习和实践的主题。从理论的高层次上看,艺术创作指艺术工作者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自由表达是艺术创作的生命和魅力。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是艺术院校学生的必修课,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功能。在普遍的意义上,这种政治导向功能主要表现为促进艺术院校学生的政治认知深化和政治认同,逐步培养艺术院校学生具有明确的政治意识、政治原则性及政治敏锐性等,亦即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政治素养。在艺术院校的特殊层面上,政治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规范和引领艺术生的艺术创作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要求自由表达,而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政治导向明确地指引艺术生艺术创作的规范性和服务方向。因此,自由与导向、自由表达与服务方向不可避免地产生内在紧张与冲突,客观上形成了艺术创作的自由表达与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政治导向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存在,客观上要求艺术院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在尊重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思政课程教学的政治导向功能。

第二,艺术生薄弱的文化基础与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深厚的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在高校系统中,艺术院校的选拔招生机制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特性。与一般高校区别很大,艺术院校的选拔招生机制不是完全依据高考的文化分数,主要依据的是艺术科目的专业分数。而艺术科目的决定权和评判权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院校,通常是艺术院校单独招考,而高考目前一般是全国统一考试,至少是全省统一考试。艺术院校的选拔招生机制依据考生的综合成绩排序,以艺术科目的专业分数为主,以高考文化分数为辅,艺术科目的专业分数一般占60%~80%。这种招生方式无疑对专业出色的考生更加有利,相反对文化成绩优秀而专业不出色的考生不利。教育界常说“高考是一根指挥棒”,与普通高校不同的艺术院校特殊的选拔招生机制也是一根指挥棒,指引了艺术生持续地高度重视艺术专业的学习和临时突击地学习文化课程,以期望进入理想中的艺术高等院校。艺术院校的这种特殊选拔招生机制造成了艺术生学习文化课程的功利性和应付性,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艺术生薄弱的文化基础是一种客观存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知识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以事实为根据,以规律为对象,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成果的准确概括,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思想方法的一贯性、主题概念和判断的科学性、理论论证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是我们改造社会最强大的思想武器。高校思政理论课深厚的知识体系决定了思政课程教学具有知识传承的功能,但是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不可能涵盖全部人类知识,它主要向艺术院校学生传授政治知识、历史知识、道德知识和法制知识。实现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传授深厚知识体系的功能,客观上要求受教育者具备较高的文化基础,这与艺术生薄弱的文化基础产生内在的冲突和矛盾,造成现实中艺术生对思政课程教学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

第三,艺术生的思维特性与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理论特性之间的矛盾。在高校学生群体中,艺术生思维特性的普遍特征是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形象思维重于逻辑思维。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重大的差异,学科专业的差异造就了受教育者思维方式的差异,艺术生的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是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就比较弱。艺术的思维方式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直观、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作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艺术生在专业学习和创作过程中,主要运用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方法,借助于感性直观形象反映生活,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作为对艺术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具备科学理论性和严密逻辑性。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主体内容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的完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性和严密逻辑性决定了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科学理论性和严密逻辑性,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与设置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层次性和逻辑严密性,主干内容各不相同的课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地讲授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怎样应用马克思主义”等基本问题。在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作为受教育者的艺术生,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形象思维重于逻辑思维的思维特性与思政课程教学的科学理论性和严密逻辑性构成一对现实的矛盾,产生内在的冲突和紧张。高效地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以及教学效果的达成,都有赖于受教育者较强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而艺术生的思维特性无疑对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形成重大的障碍和挑战。